8月5日)上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高峰主任团队成功为6岁先心病患儿施行了全降解封堵器植入手术,顺利封堵心脏“漏洞”。这是福建首例应用全降解封堵器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封堵,同时也标志着该院先心病介入治疗正式迈入全降解时代。


  期盼心脏上的“洞”自愈


  等来“补心”新材料


  男童乐乐(化名)的父母介绍,儿子出生时便查出患有室间隔缺损,为此,她定期都会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期盼孩子心脏上的“洞”能自己长好,然而每次都失望而归。


  “出生到现在结果一直是2.2毫米,医生说已经没法自愈了,只有手术这一条路。”


  介入封堵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常规治疗方式,通过在心脏植入封堵器,达到修复缺损的目的。


  传统的介入封堵术中植入的封堵器多为镍钛合金封堵器,手术虽创伤小,但存在远期并发症或异物反应等潜在风险。


  为了寻求到最有益孩子的治疗方式,乐乐的父母一直在网上查找各种手术相关的资料,偶然间他们得知一种修补心脏“漏洞”不留痕的新型封堵器——全降解封堵器。


  今年8月,得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引进全降解封堵器装置,期盼已久的夫妻俩赶紧带儿子找到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高峰主任寻求治疗。


  高峰主任介绍,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植入人体后将起到临时的支撑作用,自体组织像爬山虎一样爬满整个封堵器,实现封闭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最初的封堵器支架通过主链上不稳定的酯键水解成低聚物,再进一步降解为水溶性的小分子进入体液,被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吞噬,无任何异物残留,避免了传统金属封堵器植入后永久留存于体内带来的远期并发症风险。


  手术非常顺利


  封堵器来无影去无踪


  经过一系列检查,专家团队评估后认为,乐乐的情况适合使用全降解封堵器。


  5日上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主任现场指导下,厦大中山心内科高峰主任团队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对乐乐进行了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非常成功,整个过程1个多小时。目前患儿术后一切正常,观察1至2天即可出院。在治疗上真正地做到创伤小、恢复快、无后患。


  “现在介入医生的全新理念是:有介入无植入、有植入无残留。和传统封堵器相比,全降解封堵器的最大优势是没有金属植入物,但相应的手术难度也更大。厦大中山心内科高峰主任团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张智伟主任介绍,由于可降解材料在常规透视下不显影,术中的视野盲区是一大挑战,需借助超声辅助才能精准定位封堵器的位置;全降解封堵器材质柔软,自膨胀性要弱于传统封堵器,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植入封堵部位才能有效成形;此外,其配套使用的输送鞘管直径也更大,这些都对手术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有手术适应症,同时又特别介意自己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来说,全降解封堵器是一个全新的选择,随着它逐步被临床推广运用,未来将造福更多的先心病患者。”高峰主任说。


  据悉,厦大中山心内科高峰主任带领的冠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团队,依托综合医院的优势将难点变成我们的亮点,为很多“心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在突破各种高难度冠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的同时,将常规诊疗做到极致,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