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人才风采展 非遗人才系列徐春华:不能割舍的白局情缘
徐春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把二胡,一张羊皮鼓,又或一对瓷杯、一个瓷碟敲打出的“板眼”,配合一口“土得掉渣的”老南京话,徐春华在一方舞台上表演着属于南京人自己的说唱艺术——南京白局。徐春华师从南京白局大师纪鑫山、聂少庭,音色洪亮、行腔婉转、表演细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 懵懂“入局”:阴差阳错进入“百花”剧团
事实上,在进入剧团之前,徐春华对白局可谓是一无所知。1960年6月初的一天,徐春华在区文化馆跟着一位越剧老师学唱越剧,恰逢白局剧团的创始人刘文玉团长去挑选演员,看到徐春华一板一眼很是喜欢,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过了一个月后街道干事通知她:“你要调走了,调到‘百花剧团’去了。”年轻爱唱的徐春华只以为这是一个叫做“百花”的剧团,至于团里唱什么,18岁的徐春华不知道,是越剧、评剧还是黄梅戏?
待真正进入剧团,现实却与徐春华的想象千差万别。没有精美的戏服,没有华丽的唱腔,两位其貌不扬的老先生与一口“掉渣的”老南京土话,便成了徐春华对白局的第一印象。“当时不喜欢,用的是土得掉渣的南京话,又没有多少唱的旋律,觉得真的不好听。”徐春华实话实说。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徐春华与白局的不解之缘便从此开始。
? 不离不弃:用时光刻下对白局的喜爱
虽然有点不情愿,徐春华进入剧团后仍然格外努力。当时她已经18岁了,相比十三四岁的学员来说,练腰练腿就困难多了,由于练功过于心急,一度导致腿部肌肉血管出血,大腿小腿均呈紫色,后经医院治疗才恢复。1964年召开的全国总工会会议提出了全国工会系统不得设有专业性艺术团体的要求,南京市总工会办了四年的南京白局剧团交给了南京市文化局,后改名为“南京方言说唱团”。尽管练功吃了不少苦,又经历了特殊年代剧团解散的曲折,但徐春华不曾丢下过这门技艺,不曾忘却白局的旋律。她一有机会就唱唱白局,因为“听到这个旋律,心里面就自发性地想唱”。
上世纪80年代,徐春华常去探望退休在家的老师聂少庭。在聂老家中,她有缘得识左邦印、吴鸿祥、梁汉臣等老一辈白局艺人,听到了很多当年不曾学过的传统白局。“原来白局还有这样的!”徐春华一下被迷住了,越听越觉得好听。她便跟随这几位师傅再次学艺。那一年,徐春华38岁。“那时候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喜爱!”在与徐春华交谈的过程中,她不止一次地说到“喜爱”。正是因为喜爱,1985年,徐春华又将原白局剧团的部分老师和学员重新聚集起来,组建了白局小组,每周一次,互相切磋,32年来风雨无阻。有机会他们还会参加公益演出,使得白局在剧团解散近20年后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 再结新缘:将白局传承下去
徐春华将她对白局的喜爱“接力”给了新一代。她不遗余力培养白局传承人,言传身教,桃李遍金陵,培养出市级传承人马培培、夏天,区级传承人梁晓岚、殷荣华、陈世秋等优秀白局演员。
2000年以来,徐春华陆续在南京各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白局兴趣班和公益白局传习班;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院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新华书店、金陵图书馆开设白局专题讲座。2015年6月,徐春华成立了秦淮区第一家南京白局公益传习培训机构——“徐春华白局传承社”。
“这是活跃在百姓身边的艺术”,徐春华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的白局故事,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