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技术狂欢背后的争议与隐忧


  2025年3月6日凌晨,中国AI团队Monica推出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以“炸醒整个AI圈”的姿态横空出世。然而,这场本应属于技术突破的狂欢,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让Manus自己先“炸伤”了。


  ---


   一、技术光环下的“饥饿营销”质疑


  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OpenAI同层次大模型,宣称能直接交付旅行规划、股票分析等完整任务成果,被部分媒体誉为“AI Agent的GPT时刻”。然而,其采用的邀请码内测机制却引发轩然大波:二手平台邀请码被炒至5万元,官网99.7%的用户因服务器容量限制无法登录,甚至有实测用户吐槽“两个任务跑了一个半小时还没完成”。


  面对舆论压力,Manus合伙人张涛一天内两次公开道歉,强调“从未投入市场推广预算”,并解释称服务器资源仅按“技术Demo”级别配置,低估了市场热情。但这一说辞并未平息质疑,反而被指“套壳炒作”——毕竟,其演示视频中房产研究报告的数据来源模糊,任务执行效率与宣传存在差距。


  ---


   二、资本狂欢与技术落地的割裂


  Manus的横空出世,让A股市场掀起狂欢:新开普、汉得信息等AI智能体概念股集体涨停,券商预测其将重构企业数字化服务市场。然而,这场狂欢背后,是技术落地与商业化的割裂。


  尽管Manus展示了云端虚拟环境执行复杂操作的能力(如自动生成PPT、动态图表),但其应用场景仍局限于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如简历筛选、财报分析),在创意性工作中表现不足。更关键的是,其“自主学习”机制可能涉及数据合规风险,而开源交互协议的承诺尚未兑现。


  ---


   三、AI Agent元年的“蝴蝶效应”


  Manus的爆火,折射出行业对AI Agent的集体期待。在DeepSeek等底层模型优化技术突破后,市场亟需现象级应用落地。然而,其争议也暴露出行业痛点:任务执行可靠性、资源消耗经济性、法律风险可控性三大瓶颈尚未突破。


  行业分析师指出,若Manus能通过市场验证,2025年企业级AI代理市场规模或突破200亿元,但百度、阿里等巨头的快速跟进,将压缩其先发优势窗口期至不足六个月。与此同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等监管框架的完善,将进一步考验技术伦理与商业化的平衡。


  ---


   结语:让子弹再飞一会


  从DeepSeek到Manus,中国AI产业正经历从底层模型到应用层的跃迁。然而,这场技术狂欢中的“炸伤”,恰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Manus团队所言:“我们希望让子弹再飞一会。”未来,AI Agent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决策-执行闭环”,仍需时间与市场的双重检验。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与其追逐邀请码的疯狂,不如静待技术真正照进现实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