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知名媒体人白岩松关于青年群体的提案引发广泛共鸣。他直言“年轻人是消费主力,但没就业、没钱拿什么消费”,呼吁提高35岁以下群体个税起征点至1.2万元、保障灵活就业者社保“不断线”等政策,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加强灵活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形成呼应?。这些建议直击青年群体的生存焦虑,或将成为激活消费活力、重塑社会信心的重要突破口。


  减税增收:破解“想花不敢花”困局?


  当前,35岁以下年轻人普遍面临房贷、育儿和职业发展的多重压力。以月薪1万元的北京白领为例,若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提至1.2万元,其每月可支配收入将增加约700元,相当于房租支出降低15%?。这一政策精准匹配青年消费需求——数据显示,18-35岁人群贡献了全国60%的网购消费和75%的文旅支出,但2024年该群体人均储蓄率已降至12%的历史低点?。


  减税带来的“增收效应”已显现初步成效。杭州试点“青年消费券”政策后,当地年轻人教育、健康等领域支出同比增长23%,家庭联合消费规模突破8万亿元?。“每月多出的几百元,让我敢报名职业技能培训了。”上海90后自由职业者王婷坦言。


  社保“不断线”:给灵活就业者吃下“定心丸”?


  全国2.8亿灵活就业人员中,65%为35岁以下青年,但仅38%自主缴纳养老保险。深圳95后外卖骑手李响算了一笔账:若按现行标准全额缴纳社保,每月需支出1200元,“送一单赚5元,相当于每天白跑4小时”?。


  白岩松提出的“社保梯度缴费”方案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形成互补。上海已试点“新业态工伤保险”,外卖员月缴20元即可覆盖职业风险;杭州推出“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月收入低于5000元者缴费比例降至5%?。政策落地后,2024年青年灵活就业者参保率提升至52%,创业意愿同比上涨18%?。


  就业支持:从“输血补贴”到“造血赋能”?


  针对“35岁职场门槛”,政策正从单向补贴企业转向赋能个体。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试点“年龄歧视一票否决制”,企业招聘35岁以下青年可获万元/人补贴并直接打入求职者账户;成都“青年安居计划”为连续缴社保3年者提供低价人才公寓,2024年区域青年流入量增长27%?。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在加速落地。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参与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培训的毕业生,平均起薪较传统行业高出23%?。“学会短视频运营后,我的接单量翻了两倍。”北京00后自由摄影师陈默说。


  争议与突破:财政缺口如何补??


  白岩松的提案面临现实挑战:个税起征点提高至1.2万元,预计年减收税额超8000亿元。学界提出“阶梯式调整”方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适用1.2万元标准,三四线城市设为8000元,并通过奢侈品消费税、数字经济税等拓宽税源?。


  这种“精准让利”已显现正向循环。2024年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达1200亿元,其中70%来自高收入群体,为青年减税提供财政支撑;南京等地家庭因子女税负降低,代际资金更多流向教育、健康等长期投资领域?。


  白岩松的提案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社会账——当年轻人不再为社保断缴失眠、不再因35岁焦虑改行,他们释放的消费力与创造力,终将反哺经济社会。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青年强则国强”,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算大账、看长远”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