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医保编码覆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


  IVD编码维护工作,全国启动。


  2月23日晚,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医保体外诊断试剂编码规则和方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到,为加快推进统一的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形成全国“通用语言”,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医保发(2019〕39号)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医保体外诊断试剂编码规则和方法。


  要求督导本地企业完成相关产品的信息维护工作。国家医保局门户网站“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动态维护”窗口设置了“医保体外诊断试剂”维护模块,已向体外诊断试剂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开放维护。


  在这之前,体外诊断试剂一直游离于医保编码的覆盖区域外。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部主任杨建龙曾指出,医保编码的覆盖工作在其他耗材领域都已完毕,所有医疗机构都已完成贯标,就差IVD了。


  现在,这项工作已开始全国启动。


  具体规则和方法如下:


  

  

  编码“各自为政”时代将结束,监管维度升级


  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以往各地基于生产监管、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不同用途,使用不同版本的编码,更抬高了监管难度。


  而统一医保编码的贯彻落实,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以耗材编码为例,通过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将庞杂的耗材品类剥离至最小单位,实现一品一码,堵上了招采、使用、结算等环节的漏洞。


  某医疗器械营销专家指出:“以前的编码杂乱,药监局是一套编码,医保局又是一套编码,医院自己也有一套编码。现在统一的医保编码,把耗材分到最小单位,看到这个码以后就能知道产品的具体情况,便于招标、结算。另外,医院要做DRG也离不开分类代码。”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曾提到,通过统一编码和分类可以实现“三可”,即“可比较、可监管、可分析”。“可比较”是通过统一分类和编码实现各地、各医疗机构之间数据的互认,推动高值医用耗材在地区间、医疗机构间的数据比较,信息公开透明。“可监管”是可以强化对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促进各部门联动共同做好监管。“可分析”是可以实现国家和各省市之间高值医用耗材的数据互通,开展大数据分析运用,提高治理能力,也可以大大减轻企业在各地招标采购环节重复报送产品信息的压力和负担。


  不仅如此,国家医保编码全覆盖后,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也将发挥更大影响力。


  2月7日,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华波赴北京市调研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时强调,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管好用好平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化标准化的重要任务。要锲而不舍推进医保信息业务编码贯标工作,加快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医保大数据应用。


  平台汇总海量数据,监管颗粒度也将细化。


  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耗材串换时有发生。上述医疗器械营销专家指出,大数据打通后,通过进项和出项的比对,就可发现端倪。


  “像浙江的三流合一大平台,可以掌握各类耗材进货数量,如果串货,问题会在库存上反映出来。结算在线上完成,也有相关单据,可以实现强监管。但建成这类平台,需要大量资金,多数地区不具备条件。不过,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的数据全部建立起来后,应该可以达到这种层次的监管。”


  “现在,已经有省份推进地方招标信息向国家医保局平台的平移。未来各省如果在国家平台交易的话,价格数据就都能掌握。目前各省都没有打通,由于各省的物流配送等情况不一样,一般而言耗材价格有的省高、有的省低。平台如果打通,企业最新的价格打出去以后,全国都知道了,甚至可能是全国执行。”


  新的监管环境下,企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原标题:国家医保局:这类医疗器械全国赋码


  来源 | 赛柏蓝器械


  编辑 | 王梦媛 张雯卿


  热点文章


  ? 小编码驱动大需求——医保编码为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提供基础支撑


  ? 专访医保编码标准项目总协调人:信息平台全面上线,编码标准如何“先行”


  ? 深化医保信息平台应用,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