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医保”——之参保人员的受益观
作者刘允海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
参保人员的受益观——“我希望一生都缴费,一生不看病!”
41岁的戴岳阳,是滨江区长河街道汤家井社区的居民,人称“健美男”,自称自由职业者。他对医保政策的谙熟令记者不禁惊喜。
“社会医疗保险是绝大多数人为极少数患病的人化解医疗经济风险的一项制度。”记者的话音刚落,戴岳阳接着说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词:“统筹。”记者当即伸出大拇指深表赞赏。接下来的发言,更能展示这位农民对参保内涵的深度理解:“我也是由农民医保转为职工医保的。追求‘低转高’,就图个踏实,不图报销医疗费。”戴岳阳接着说,有的认为参保缴费后报销医疗费才算受益,我却认为是受罪、是灾难,报销的医疗费越多,说明病情越重,灾难越大。“我希望自己一生都缴费,一生不看病。”
戴岳阳算了一笔账:拿2014年来说,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一档,个人一年缴费500元,而转为职工医保,一年需要缴费3655元,相当于居民医保一档缴费的7倍还多。他说,看起来缴费的数额成倍增加了,但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比构不成压力。况且,每月缴了这笔钱后,机会公平的获得感和安全的预期感大大增加,这种收获更加宝贵。
戴岳阳的受益观在杭州具有代表性。江干区农民朱玉娟6年前因患脑肿瘤导致全身瘫痪,长期卧床又导致褥疮不断,每年要住2次医院治疗褥疮。朱玉娟的老伴赵荣法对记者说,我老伴从做脑瘤手术到年年治疗褥疮,医保报销的医疗费用超过百万,有人说我老伴是受益大户,我对杭州医保也是一百个满意,但我不同意“花钱多受益大”的说法。我从未得过病、报销过医疗费,也是受益者,因为我一直坚持参保缴费,选择的是一档,万一得了病,我也能报销医疗费。“当然,我最不希望有万一。老伴患病受的罪,我历历在目,一年到头躺在床上,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还是不生病、不花医疗费才是幸福人生!”
参保群众日趋理性的参保观和受益观,来自多样化、多层次、持续性的医保宣传。市医保局一以贯之地坚持“以政策普及促政策执行”的经办服务思路,编印出《杭州医保政策宣传》系列丛书,分为在职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少年儿童、大学生、其他城乡居民等6个分册,免费发放给全体参保百姓,让保民从政策导向中领悟医保的内涵,端正参保观和受益观;记者采访的滨江区、江干区,分别开展了医保征文、典型案例解剖、“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演讲”等活动,旨在让保民从切身感受中认清医保与养老保险的区别与联系;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医院的医保办,创办了医保与医疗月报,用住院患者的现身说法进行受益观的引导……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正向激励作用。面对制度允许的“低转高”与“高转低”,自愿选择“低转高”渐成时尚。按照国家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医保,也可以参加居民医保,但参加职工医保一直是主流。主城区8个区共有灵活就业人员38700人,其中有35971人参加职工医保,占灵活就业人员总数的9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