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驾照式记分”:医保监管“精细化”,换来医保基金“高安全”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IC photo
9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当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颜清辉在会上表示,将借鉴驾照扣分的方式,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具体责任人,对违规责任人记分管理,警示教育医务人员主动约束手中的“处方一支笔”。
梳理以往国家医保局通报的医保违规案例,处理结果一般是追回损失的医保基金,对相关机构进行违约罚款,暂停相关机构的医保服务甚至永久取消其医保服务资格。一些不法分子涉案金额较大、情节严重,会被判处诈骗罪。但还是会有部分案件相关人员,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到“实质性惩处”。
当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成了现行医保监管与惩戒机制体系下的“漏网之鱼”,意味着他们的违法成本低,且容易有恃无恐,在利益的驱使下,就有“重操旧业”的可能性。再者,这么一来,会不会加剧“劣币驱逐良币”?这都值得警惕。
面对传统监管模式无法监管到人、处罚到人的现实问题,就必须给监管打上“制度新补丁”,给相关人员套上“紧箍咒”,进而遏制“破窗效应”,守住“医保为民”的底线。
如今国家医保局推出的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实行“驾照式记分”,骗医保顶格罚分终止支付资格,而且还实现全国联网联动。这打造的是一把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于悬在相关人员的头顶上,符合实际,对症下药,既精准,又有震慑力。
“驾照式记分”,是提高相关人员越轨成本和违法代价的有效方式,是“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的制度新实践。当然,惩戒手段也可以是多重的,未来如果实际情况需要的话,在法律的框架内,探索其他惩戒方式,也不是不可能。惩戒的存在以及完善强化,都是在提醒相关从业人员,莫伸手,否则得不偿失。没必要以身试法,葬送了自己的更大切身利益。加强监管的目的也从来不是惩戒,而是为了让从业人员和机构不敢“越雷池半步”,推动相关行业领域良性健康发展。
有人说,“驾照式记分”,搞“精准惩戒”这一套确实好,但毕竟医保违规很隐蔽,很专业,手段也五花八门,所以前提在于,得先发现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的医保违规行为,不然制度再好,也容易沦为“空架子”。这就离不开当下数智赋能下的医保“大数据监管”,以及日益健全完善的医保领域“内部吹哨人”制度,群众的监督举报机制等。若这些制度和手段,能够不断适应医保违规的新情况,有能力解决新问题,那让违规的机构和医保人员现出原形,便不会是一件难事。
这些和“驾照式记分”一样,都是医保“精细化”监管的重要组成,各个机制在相互协调与配合中,逐渐构筑的是医保监管的“铜墙铁壁”。医保监管越常态、越精细、越智慧、越严格、越有效,就越能提升医保基金的“安全系数”,守住老百姓的核心利益。老百姓有“医靠”,医保基金才有存在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