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成长,有一种底气叫“咱有医保”。今年,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购集采中选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金额将超过20亿元,可节省医药费用约28.5亿元。如今,医保已经成为参保患者看病问诊的一颗“定心丸”,“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成为患病群众的记忆。再加上近期推行的医保“刷脸支付”、异地医保移动支付结算开通等,在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的基础上,青岛医保正以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促进医疗保障制度从有到优的转型。


/ 讲述 /

父亲的医保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小病有普通门诊,大病有专科门诊,重病住院治疗……具有青岛特色的医保格局,有“老病号”的家庭体验最深刻。平度市民张先生说,“因为身体原因,父亲一直与医保有着不解之缘。”前不久,在整理出父亲的医保“实事账”后,他感慨最多的就是这20年来医保的惊人变化。


  “2001年父亲第一次犯病,在家中倒地昏厥,外公是乡村医生,第一时间以‘土办法’放血救治,手脚指已放不出血来,最后以钢针刺穿臂弯肱动脉,鲜血喷射,方才逐渐苏醒,从此我知道有一种病叫心肌梗死。”张先生回忆,2006年父亲再次发病,在县医院做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植入了2个心脏支架。“当时父亲没有医保,医药费5万多元全部自己负担。钱凑不齐,是母亲四处借钱才付上了医药费。术后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其中最贵的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波立维,一天一片,一片20多元,再加上其他的药物,每月药费800多元。出院后,父亲卖掉了原本是家中经济来源的车,用来还债,我和哥哥共同负担父亲每月的药费。”张先生说,小康家庭因为父亲的一场病回到了“解放前”,从此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啥别有病。”


  2008年举全家之力,张先生的父亲终于补缴了青岛职工保险,2012年办理退休将医疗保险全部补齐,2013年又办理了大病门诊,从此,住院、吃药都有了保障。


  “2015年,父亲一个年度入院两次,植入3个心脏支架。全家如临大敌,现金、银行卡准备齐整,怕再看到母亲四处哭诉借钱的情景。”张先生告诉记者,但出院结算,两次住院的医保报销加上大病救助,医药费自费才1万余元。“母亲不信,说我们骗她,最后她拿着账单仔细端详,抹了一把眼泪,长叹道,‘幸亏有医保啊!’”张先生说,出院后父亲大病门诊一年的限额用来维持波立维的开销,其他的药品医保签约门诊也有部分报销,吃药已不是问题。从此父亲对青岛的医保政策和服务有着莫名的好感,认定“医保就是办好事的,青岛医保人都是自带光环的天使”。


/ 感受 /

医疗费“实事账”看医保20年巨变

  2019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方案提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净化流通环境,改善行业生态;引导医疗机构规范用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一粒药片牵动万人心,药品集中采购的福利,张先生一家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2020年开始,波立维纳入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大跳水,从原来每盒的168元降到了18.7元,也进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报销后一盒才几块钱。”张先生回忆,那时父亲戴着老花镜,拿着买药的凭条,看一遍再看一遍,兴奋地给我算账:“门诊大病的限额现在都用不完呢”“听说现在放1个支架才几百块钱啊”……一粒小药片有了相差近十倍的“前后身价”,实则是医保一套组合拳的“多点发力”,是一幅新机制的“健康长卷”。


  2024年1月开始,青岛职工普通门诊报销比例再提高,退休人员年度最高报销限额由1700元提高到7000元。张先生的父亲更高兴了,“够用了、够用了,这下不用精打细算了,平时买点感冒药、腹泻药等都够用了。”现在,张先生的父亲俨然成了小区的医保“志愿者”,散步时和邻居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医保政策,什么药又参加集采降价了,什么药又能报销了、报销标准又提高了……


  张先生说,父亲与邻居们的分享,是在感叹这20年来医保的惊人变化,也是在分享他内心的温暖与踏实。父亲的医保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让他们全家的幸福指数随着医保政策改革完善和祖国发展壮大而提升。


/ 变化 /

医保“刷脸”便捷迎“面”而来

  “不用排队、不用带现金、不用带卡……动动手指头,医保、看病付费等各项业务便能办理。”说起青岛医保移动业务带来的好处,还有更多市民感慨万千。“以前每次看病时都是翻找社保卡,现在可好了,往那一站,脸对着镜头一刷,事就成了。太方便了,这事我要跟邻居们好好说说。”莱西市马连庄镇63岁的张先生通过刷脸设备轻松完成了医保支付,他对这种全新的支付方式赞不绝口。


  为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着力提升“一老一小”群体的就医体验,近期青岛市医保局着力推行医保“刷脸支付”服务,积极对接银联、支付宝、HIS(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商等,第一时间全面激活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设备,配发至各区市有关基层医疗机构及定点零售药店,并分批次对相关机构进行全覆盖式设备使用专题培训。7月底,851台服务终端已全部投入使用,自设备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支付70000余笔,“快捷、省时、省心、透明。”这是多数市民的感受。医保结算从“卡时代”“码时代”,迈进“刷脸”时代。


  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需要出示社保卡或医保码,对行动不便、操作手机困难的老年人来说存在一定难度,而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刷脸支付”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建系统、聚数据、搭平台、强应用……青岛市医保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真正的“智慧医保”服务。


  首先是服务终端实现了与医保移动支付平台的无缝对接,支持刷脸支付,参保人在激活医保码的基础上,通过“刷脸”即可完成买药、挂号、缴费、结算等业务;没有激活医保码的人员,仅需在屏幕上输入18位身份证号码即可激活医保码并使用。其次,服务终端采用“人脸识别+实名+实人”的安全核验技术,支持身份识别,可以确保就医者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冒名就医、盗刷医保卡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参保人个人账户金及医保基金安全。再次,服务终端可广泛应用于机构缴费窗口、分诊台、医生工作站、医保服务窗口、药店等多个场景,大大提升了医院、药店等机构的服务效率,减少参保人排队缴费等待时间,群众就医购药支付更加便捷、高效。


  青岛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配发更多服务终端,不断推进医保“刷脸支付”工作扩面,同时协同做好终端维护及人员培训工作,让这项便民工作更广泛、高效地惠及更多参保人,不断提升群众医保支付体验。


/ 升级 /

开拓药品耗材集采 为患者“减负”

  一轮又一轮的政策红利持续为患者“减负”,针对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问题,青岛市医保部门通过开展全流程管理工作、创新直接结算货款模式、落实医保支付标准协同政策、推进集采药品进基层工作,扎实落实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保证了集采改革顺利落地实施。


  4年多以来,不断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落地品种,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不断减轻。目前,青岛市已落地国家、省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30个批次,共涉及737种药品和30大类医用耗材,全市累计采购集采中选产品超46亿元,节省医药费用约61亿元。国家、省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70%。


  其中,今年3月落地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25mg规格原价每粒平均200元,集采后每粒15元,降幅超92%,一名患者年治疗费用就可节省4.6万元。医保报销后,平均每人每年可减轻个人负担约1.38万元,节省医保基金约3.22万元。以去年全市约400名患者使用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药品费用1800万元。今年6月落地的国家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治疗肌肉、人工韧带、半月板修复等耗材价格平均降幅74%,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等人工晶体类耗材价格平均降幅60%,预计每年可节省医疗费用约1.4亿元。


  比如治疗白血病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2019年12月集采落地,进口药品7100元一盒,而中选药品仅586元一盒,一名患者年治疗费用就可节省5万元。医保报销后,平均每人每年可减轻个人负担约1.5万元,节省医保基金约3.5万元。以去年为例,全市有186名患者使用该中选药品并由医保报销,共节省药品费用930万元。其中,减轻个人负担约279万元,节省医保基金约651万元。


  再如,2022年4月落地的人工关节国家集采,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幅82%,一名患者平均每次手术可节省费用2.7万元。医保报销后,平均每名患者可减轻个人负担约8000元,节省医保基金约1.9万元。2022年以来,全市共使用集采人工关节超1.2万套,共节省耗材费用超3.2亿元。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