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一款名为Manus的AI产品刷爆朋友圈。它被贴上“中国版Devin”“DeepSeek第二”等标签,甚至传闻黑市邀请码价格飙升至10万元。但在一片“炸裂”“颠覆”的惊呼中,质疑声也此起彼伏:这究竟是AI革命的里程碑,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狂欢?


一、现象级爆红:饥饿营销下的“社交货币”

  • 饥饿营销引爆焦虑:Manus采用“邀请码内测”机制,一码难求的局面迅速催生二级市场交易。有用户调侃:“动用所有人脉才抢到码,比春运火车票还难!”
  • KOL“尖叫体”测评:社交媒体涌现大量“人类一败涂地”“看完视频浑身发麻”的夸张标题,搭配操作录屏传播,精准戳中大众对AI的猎奇心理。
  • 绑定DeepSeek造势:部分自媒体打出“中国AI双星:DeepSeek技术突破,Manus商业落地”的旗号,借势国产AI标杆的热度,营造“硅谷无眠”的叙事1。

    二、产品真相:套壳Devin还是革命性创新?

    1.核心功能解析

      Manus主打“通用Agent”概念,宣称能通过虚拟机环境自动调用工具完成任务交付,而非仅提供建议。演示场景包括:


  • 简历分析:上传压缩包自动解析并生成筛选报告
  • 房产决策:输入需求后整合房价、政策等数据
  • 金融报告:一键生成英伟达与特斯拉股价分析

    2.技术底层争议

  • “旧瓶装新酒”? 业内人士指出,其技术框架实为Claude模型+开源模型微调,通过预设工作流串联多个Agent,与Devin、Cursor等产品逻辑相似,缺乏突破性创新13。
  • 交互设计的“降维打击”:尽管功能无本质差异,但Manus通过极简界面和自动化流程,将原本需编程基础的操作(如Cursor)转化为“小白友好”体验,成为破圈关键。

    三、争议焦点:国产AI的“自嗨式”狂欢?

    1.与DeepSeek的错位对标

      Manus团队曾强调其GAIA榜单成绩“击败OpenAI”,但该测试本就侧重工具调用能力。有评论犀利指出:“这如同带计算器参加小学数学竞赛,与通用大模型比成绩毫无意义”。


    2.“硅谷无眠”的虚实

      海外科技论坛对Manus讨论寥寥,所谓“全球首个通用Agent”的宣传被质疑为“欺负用户不懂英文”。相比之下,阿里开源的QwQ模型反而引发国际关注。


    3.商业模式的未来隐忧

  • SaaS化收费困境:若按“交付成果”收费(如分析报告按份计费),可能面临用户对AI产出的质量信任问题3。
  • 大模型内化风险:如GPT-5未来直接集成同类功能,Manus的“套壳”价值或将归零。

    四、行业启示:AI应用层的“黄金赛道”

      尽管争议不断,Manus的火爆仍折射出两大趋势:


    1. 入口争夺白热化:谁能降低AI使用门槛,谁就能收割流量红利。正如网友戏言:“ChatGPT是给极客的玩具,Manus才是打工人救星”。
    2. 劳动力替代加速:中美企业均试图用AI替代高成本人力,但路径迥异——美国聚焦“降本”,中国更需证明AI能创造“增效”价值。

    五、结语:狂欢之后,路在何方?

      Manus团队已紧急辟谣“付费邀请码”传闻,并表态将专注产品优化25。这场现象级营销虽赚足眼球,但若后续实测体验不及预期,可能反噬国产AI口碑。毕竟,中国需要的不是“自封的DeepSeek”,而是经得起全球检验的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