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新星Manus爆火!10万元邀请码背后是神话还是泡沫?
2025年3月6日,一款名为Manus的AI产品刷爆朋友圈。它被贴上“中国版Devin”“DeepSeek第二”等标签,甚至传闻黑市邀请码价格飙升至10万元。但在一片“炸裂”“颠覆”的惊呼中,质疑声也此起彼伏:这究竟是AI革命的里程碑,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狂欢?
一、现象级爆红:饥饿营销下的“社交货币”
二、产品真相:套壳Devin还是革命性创新?
1.核心功能解析
Manus主打“通用Agent”概念,宣称能通过虚拟机环境自动调用工具完成任务交付,而非仅提供建议。演示场景包括:
2.技术底层争议
三、争议焦点:国产AI的“自嗨式”狂欢?
1.与DeepSeek的错位对标
Manus团队曾强调其GAIA榜单成绩“击败OpenAI”,但该测试本就侧重工具调用能力。有评论犀利指出:“这如同带计算器参加小学数学竞赛,与通用大模型比成绩毫无意义”。
2.“硅谷无眠”的虚实
海外科技论坛对Manus讨论寥寥,所谓“全球首个通用Agent”的宣传被质疑为“欺负用户不懂英文”。相比之下,阿里开源的QwQ模型反而引发国际关注。
3.商业模式的未来隐忧
四、行业启示:AI应用层的“黄金赛道”
尽管争议不断,Manus的火爆仍折射出两大趋势:
- 入口争夺白热化:谁能降低AI使用门槛,谁就能收割流量红利。正如网友戏言:“ChatGPT是给极客的玩具,Manus才是打工人救星”。
- 劳动力替代加速:中美企业均试图用AI替代高成本人力,但路径迥异——美国聚焦“降本”,中国更需证明AI能创造“增效”价值。
五、结语:狂欢之后,路在何方?
Manus团队已紧急辟谣“付费邀请码”传闻,并表态将专注产品优化25。这场现象级营销虽赚足眼球,但若后续实测体验不及预期,可能反噬国产AI口碑。毕竟,中国需要的不是“自封的DeepSeek”,而是经得起全球检验的技术突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