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县城集镇


  一、县城


  县城上派镇(上派河镇),因地处派河上游而得名,偏于县东部,东北距合肥市区17公里,西南距舒城县城37公里,西距六安市65公里(均直线距离,下同)。镇由肥光、馆驿、北张3乡环绕,地理座标:东经117°08′~117°11’,北纬31°42′~31°44′,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分属5个居民委员会;城郊有四十埠、胡湾、凉亭、南郢4个行政村,耕地3411亩。1985年全镇总人口343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54人。


  上派镇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镇南古埂岗有新石器晚期古人类遗址。明代,上派河见于文字记载。清初,在此设派河驿,又设派河铺。至清中叶,嘉庆《合肥县志》已正式记有“上派河镇”。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曾多次攻占上派河镇,把它作为攻、守庐州府城(合肥)的重要据点。清代,上派河镇属合肥县南乡青阳巡检司管辖。民国时设上派乡,属合肥县10区。1948年12月肥西建县后,上派乡属紫蓬区;1949年6月,肥西县民主政府自农兴乡迁来。1952年上派乡改上派镇,隶属上派区。1957年升为区级镇。1960年改为上派人民公社,1962年后复改为上派镇,直属县。


  县城交通方便。合(肥)安(庆)公路穿镇而过,经此路可通全省各地及县内的花岗、山南等镇;向南有公路通三河、丰乐等镇;向北有公路通小庙、高刘、官亭等镇。80年代,合安公路车流量逐渐增大,镇内路段交通拥挤,每天车流量达7000辆。1985年合安公路改道镇北,路面加宽,并在派河架设新大桥。另外,派河自县城向东流入巢湖,仅15公里,可常年通航木船、小轮船。


  上派镇古为合肥通舒城、安庆孔道,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很早就形成街镇。但直至1949年,它仅是个聚居数百人的小集镇,只有一条老街(中街)。1951年,派河上新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一座。合安公路由街北穿过,公路两侧逐渐建起商店、饭店、机关,形成街道。现在这条街道长达4公里,宽27米,成为县城主街道,名巢湖路。县人民政府即驻巢湖路中段。在中街和巢湖路之间,有新华路和青年路两条街道沟通。80年代以后,上(派)三(河)公路、上(派)小(庙)公路城关段也发展成街道,分别命名为三河路和紫蓬路:此外,派河北岸也形成街道,名派河路。


  商业,原在老街进行集市贸易。1949年以后,商业贸易发展很快。新华路、青年路先后形成商业区。80年代,巢湖路建起腾飞商场、商业大楼、医药大楼、致富楼、食品大楼、土产大楼、白鹭商场、雁鸣楼、经委大楼等大型商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三河路、紫蓬路中小商店林立。此外,还在镇中心扩建1个大型菜市场。1985年底,全镇共有国营商店23家,集体商店200家,个体营业门面500多家,各类摊点800多个,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6000多万元。


  工业,原较落后,仅有几家竹、木、铁匠铺手工打制一些小型农具、生活用具等,另有一些土纱土布织机户。1949年以来,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较大工厂有:化肥厂、缸套厂、水泥厂、轻工机具厂、轮窑厂、农机二厂、棉织厂、磷肥厂、塑料厂、农药厂、自来水厂、印刷厂、食品厂、米厂、油厂、酒厂、木器厂、除尘器厂、螺钉厂等。生产110多种产品,名优产品有“皖西”步犁,S195汽缸套等。镇、村兴办的企业有砖瓦厂、粮油加工厂、水泥予制厂、机械厂、车辆修配厂、铸造厂、针织厂、银光厂、布轮厂、皮件厂、鞋厂、服装厂、木材加工厂、基建队等。镇西驻有属中央企业的铁四局汽车修配厂等单位。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48年,镇内仅有1所小学;1985年,全镇有完全中学3所,私立中学2所,师范学校1所,小学8所,幼儿园3所,成人教育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肥西汉语言教学班、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肥西分校、县卫生学校等。医疗卫生机构有县医院、镇卫生院、区卫生院、县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等,有病床240多张,医护人员300多人。文化单位有剧场、电影院、庐剧团、调频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等。体育设施有田径场、灯光球场、篮球场、溜冰场等。


  二、三河镇


  位于县南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丰乐河、杭埠河在此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北距合肥40公里,距上派镇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17°14'~117°16′,北纬31°30′~31°32′。总面积2.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委员会,2个行政村(杨婆、下拐),1985年总人口157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11人。


  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等,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详见《附录》中《三河镇历史变迁考》一文)。自隋、唐至清代,皆属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1月25日解放,设三河市(县级)。1950年4月撤市设区,属肥西县。1956年复设三河镇(区级),直属县。


  三河为巢湖西岸水陆交通要冲,是本县最大港口,水路经丰乐河、杭埠河上通舒城、六安县境,下通巢湖、长江;陆路通合肥、上派、庐江、舒城。80年代以来,三河到上派、合肥每天有国营、个体客车数十班次,客运已由原来的水路为主变为公路为主了。1985年,镇北横跨丰乐河的公路桥建成通车,汽车可驶入镇内,公路货运量也逐渐增大。


  三河镇具有典型的水乡古镇风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清《安徽通志》)。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总长约3公里。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但较狭窄。70年代,在中街、南街铺筑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拓宽改建了部分街道。1985年在南街修复一条古街道,又在镇北杨婆圩内新建一条新街。70年代后,全镇新建楼房20多座,较大的有三河中学教学大楼、供销大楼、电影院等。建起了自来水厂,已铺设管线8000多米。1979年冬,杭埠河人工改道镇东,镇内水患减轻,但故道污染严重,急待治理。


  唐宋以后,三河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兴筑圩田,绵延数十里,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镇很早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 “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据1933年统计:三河港年平均输出大米100万石,为巢湖各港之冠。此外,舒城西山所产竹木柴炭等林产山货顺杭埠河而下,在此集散。来自下江(上海、南京)的日用百货也由此批发,流向乡间,使三河成为巢湖西岸和大别山东麓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清光绪《舒城县志》记载: “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1938年夏,日军侵占三河86天,烧杀抢掠,对三河镇摧残极大。后来日军在抗日军民打击下退出三河,合肥、芜湖等沦陷区居民大量涌入,三河人口达七、八万人,日夜开市,形成畸形“繁华”,号称“小南京”。1945年抗战胜利后,沦陷区居民回到原地。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在三河征集军粮;加之通货膨胀,三河商业遭受沉重打击,日渐萧条。1949年1月解放后始重新发展。据1950年调查统计:全镇有各种行店1067家。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成合作店、组;大米运销纳入国家统购统销。1979年后,私营商业、米业、手工业重新恢复。1985年有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45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000多万元。


  工业,解放前有纺织、卷烟、碾米、食品等行业。50年代以后,陆续建成工厂30多个,较大工厂有:酒厂、羽毛扇厂、棉纺厂、毛巾厂、仪表厂、制药厂、米厂、印刷厂、造船厂、油毡厂、造纸厂、工具厂、机针厂等。生产产品近百种,其中有20种产品出口国外。名优产品有巢湖甜酒、羽毛扇、红牡丹牌毛巾、皖工牌钢丝钳等。


  镇内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三河中学创办于1941年,原名肥南中学,是本县兴办最早的中学之一。70年代建起1座拥有24个教室的教学大楼,是本县最大的教学楼。文化设施有文化馆、庐剧团、影剧院、电影队、广播站等,医疗机构有镇医院1所,医护人员150人,病床100张;此外,还有9个街道、村办医疗室。


  三河镇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时期,即为吴、楚两国交争之地。 《左传·昭公五年》“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时,此地为战略要地,发生多次大战。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余艘,建立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屯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庐州。1858年11月(咸丰八年十月),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曾国藩弟曾国华等清军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文物古迹:旧有鹊亭、大王庙、铁佛寺、李忠武公(李续宾)祠、万年台等,今已不存。现存除几条古街道外,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城隍庙、古碑、三县桥等。1951年,三河镇出土太平军铜炮两尊,现存南京太平天国展览馆。


  三、丰乐镇


  位于丰乐河中游北岸,镇因河得名。东距三河镇7.5公里,北距县城20公里,隔河与舒城县相望。街区面积约0.6平方公里。1985年非农业人口2979人。


  丰乐镇(又名凤落河)是个古镇,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 “丰乐河镇,在城南九十里”。民国时属合肥县九区(花岗区)。1949年属肥西县程店区丰乐乡。1952年3月另设丰乐镇,属丰乐区。1956年镇改为乡。1958年属文斗公社。1961年成立丰乐公社。1972年析置丰乐镇。1983年丰乐公社并入丰乐镇,实行镇管村,仍属丰乐区。


  丰乐镇是丰乐河中游重要港口,木船到巢湖可常年通航,上游到新仓、桃溪等港口季节性通航,旧以运销大米农产品为主。60年代以来,丰乐河所产细沙大量运销合肥。有公路通上(派)三(河)公路上的严店。


  街道沿丰乐河堤岸东西延伸,长约1公里,屋舍古朴。镇周围多圩田,素称“鱼米之乡”。集市繁荣,羽毛市场闻名皖中。工业有砖瓦厂、工具厂、机械厂、油厂、粮食加工厂、服装厂、综合厂、五金厂、家具厂、面粉厂、印刷厂、磷肥厂、猪鬃厂等。


  镇有完全中学1所,农业中学1所,小学1所;区卫生院、镇医疗站各1所。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影剧场等。


  镇西街有清末民初爱国将领唐启尧的故居(今镇政府),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巢县籍人)1890年出生于丰乐镇,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代。


  四、花岗镇


  位于合肥到安庆公路33公里处,东距县城15公里,西南距舒城县桃溪镇18公里。街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1985年非农业人口3875人。


  花岗镇原名花子岗(华子岗),是个农村小集镇,民国属合肥县九区(花岗区)。1949年属肥西县紫蓬区;1955年改七十埠乡;1958年成立七十埠公社;不久改花岗公社;1983年改为花岗乡;1984年改花岗镇(乡级)。花岗区公所驻花岗镇。


  交通除合安路外,还有公路南通新仓,北通孙集、吴山口等地。花岗古为合肥到舒城大路中点,商旅往来常在此歇脚,很早就形成集市,老街南北向,与沿公路两侧形成的新街相接成“丁”字形,屋舍集中,聚落呈方形。集市贸易主要在老街,较繁荣。工业有米厂、油厂、砖瓦厂、磷肥厂、印刷厂、水泥预制厂、综合厂、电焊厂、农机修配厂等。


  有完全中学1所,另有小学附设初中班,小学2所;有区、镇卫生院各1所,还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青阳镇遗址等。“青阳镇”置于南宋,清代设巡检司,嘉庆《合肥县志》: “青阳巡检司署,乾隆三十六年建”。


  五、山南镇


  位于大潜山南12公里处,因名“山南”。杨(小店)桃(溪)支线公路穿镇而过。东距县城30公里,南距舒城20公里,西距六安市38公里。街区面积1平方公里;1985年非农业人口4076人。


  山南镇置于北宋,清代名张周馆,民国时属合肥县九区(花岗区);1949年后属肥西县山南乡;1958年成立山南公社;1972年析置山南镇;1983年山南公社并入山南镇,实行镇带村。


  交通除经杨桃公路外,还有公路北通聚星、官亭,南通袁店、界河等地。为县西部陆路交通中心。


  主街南北向,与沿公路东西延伸的新街“十”字相交,聚落近似三角形。集市贸易繁荣,为县西部大镇。国营山南米厂加工的“标一大米”为优质产品;乡镇企业有印刷厂、粮、油、棉加工厂、陶器厂、农具厂、农机厂、皮鞋厂等。


  山南是我国农业责任制的发祥地。


  镇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小学附设初中班各1所,小学1所。县医院山南分院有医护人员50多人、病床46张。镇上还设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电影俱乐部等。


  山南镇南街“浮顶山”庙相传建于汉代,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日,方圆百里香客前来赶会,热闹异常。解放后利用庙会举办物资交流会。庙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今为山南区公所驻地。北街有古井,俗称“镇龙井”,深十余丈,清凉不涸。


  六、官亭镇


  位于合肥到六安公路中点,东距合肥40公里,西距六安市37公里,南距山南镇19公里。街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1985年非农业人口3119人。


  官亭镇古为合肥至六安大路中道,官府建有亭子,供行人歇脚,故名。清代建镇,设巡检司。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 “官亭巡检司署,乾隆三十六年建”。民国时为合肥县八区(官亭区)。1949年属肥西县官亭区。1958年成立官亭公社。1967年更名新河公社。1971年复称官亭公社。1983年改为乡,1984年改为官亭镇(乡级),实行镇带村。


  淠河总干渠自镇北向东延伸,潜南干渠自镇西向南与合六公路相交。60年代后,官亭镇成为县西北水陆交通中心。


  官亭老街在公路南侧,集市贸易繁荣。80年代沿马路形成街道,又开辟两条南北向街道,整个街区呈梯形。镇西南角建有11万伏变电所,其西侧有全县最大的电灌站,装机容量3080千瓦。国营工业有米厂、县农机三厂等;乡镇企业有砖瓦厂、印刷厂、农具厂、被服社、磷肥厂、水泥预制厂、油毡厂、油厂、食品厂、粮食加工厂等。


  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有区、镇卫生院各1所,有区、镇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影剧院等。


  官亭地当要道,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晚清1859年(咸丰九年)春,太平军将领陈玉成从六安来攻官亭、长镇一代清军,活捉安徽布政使李孟群。


  七、五十里小庙镇


  位于合肥到六安公路25公里处,西距官亭镇15公里,南距县城20公里。街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1985年非农业人口3132人。


  此地原先是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离合肥50华里、又有一座小庙得名,简称为小庙。自40年代合六公路通过,公路边逐渐出现店铺。民国时,公路北属合肥县七区(双墩区),路南属八区(官亭区)。1949年属肥西蜀山乡;1950年属公路乡;1958年成立华光、风景公社。1959年两公社合并,成立五十里小庙公社;1967年更名为向阳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改为五十里小庙镇(乡级),实行镇带村。


  对外交通较为便利,除合六公路外,向南有公路通县城,向北有公路通将军岭、高刘镇。


  50年代以后,此地因驻区、乡机关,及附属的企事业单位,逐渐形成一条长约百米的土街,南北向。以后沿公路陆续形成东西向的街道。70年代后期,合六公路拓宽取直改道街南,沿新公路又形成新街。1984年又开辟东西两条新街,整个街区形成井字形。集市贸易原来仅在土街交易少量农副产品,80年代以后日趋繁荣。新建的供销大楼商场,面积1440平方米,年销售额55万元;1984年在北街建农贸市场,面积666平方米。国营工业有米厂、油厂、轧花厂等;乡镇企业有油厂、铁木农具厂、竹器社、磷肥厂、化工厂、砖瓦厂、印刷厂、毛纺厂等。小庙轧花厂棉花收购和加工量占全县首位。


  镇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所;有区、镇卫生院各1所,有文化站、电影队、业余剧团、影剧场、广播站等。


  八、高刘镇


  位于县最北部,南距小庙镇12.5公里,东距合肥35公里。街区面积1平方公里。1985年非农业人口2923人。高刘镇为古镇,相传古有高、刘二姓在此开店,后形成集市,因名高刘集;又名高楼集(见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16)。民国时属合肥县七区(双墩区)高刘乡;1949年属肥西县高刘乡。


  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1959年改高刘公社;1972年重设高刘区于此,1983年改称高刘乡;1984年改为高刘镇(乡级),实行镇带村。


  旧时交通较为闭塞,1958年修两条公路,东通长岗店、哑叭店,联结合(肥)寿(县)公路;南通五十里小庙,联结合六公路,区内公路通高店、洪店、长镇等乡。几条公路均于1984年铺筑沙石路面,晴雨通车。自70年代瓦东干渠竣工通水,穿镇中而过,可航行木船。高刘集已成为县最北部水陆交通中心。


  老街在镇西南角,长约0.5公里,较狭窄,多为草房,集市贸易多在此进行。70年代以后,沿高刘到长岗公路两侧逐渐形成新街,多为砖瓦房,跨瓦东干渠,中有高刘大桥联结两岸街区,长约1.5公里,成为镇内主街,高刘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多集中在此,聚落近似长方形。高刘集是县北部与长丰、寿县三县边界处重要集市,贸易较繁荣,畜禽市场尤为闻名。“高刘白鹅”是著名的优良品种。乡镇企业有油厂、糖坊、食品厂、农具厂、水泥预制厂、农机修配厂、印刷厂等。


  镇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所,小学1所;有县医院高刘分院,镇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60多人;有镇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影剧院、业余剧团等。


  九、其它小集镇


  除以上8个建制镇外,本县还有44个乡政府驻地(或附近)小集镇。其名称和分布详见下节。这些小集镇一般有一、二条数百米长的街道,居民数百到千余人,农、工、商杂居,有初级中学、小学、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粮站、供销站、食品站(组)、信用社、邮电所、农技站、商店、饭店、旅社、兽医站、农具修配厂、油厂、粮食加工厂、砖瓦厂、拖拉机站等单位。


  此外,还有行政村驻地小集镇20多个,规模较小,现择重要者简介如下:


  二十埠属肥光乡,因距合肥20华里得名,位于合安公路旁,老街在路南,现沿公路形成新街。有粮站、小学、供销站、食品站、饭店、旅社、轮窑厂、家具厂、汽车修配厂、省水电安装队等。


  五十埠属馆驿乡,因离合肥50华里得名,位于合安公路旁。潜南干渠自官亭穿过县中部低山区到此,可通行木船。集市在公路北,有小学、商店、饭店等。


  桥庵属清平乡,在丰乐河北岸,与三河镇相对,旧为去三河镇必经渡口,是本县最大渡口。上三公路原至此为终点,三河大桥竣工后,公路延至三河镇,桥庵渡口渐不重要。街道在桥侧,有粮站、供销站、饭店、旅社等。


  吴山口属芮店乡,在李陵山东南,位于农兴集到花岗中点处,公路通芮店、花岗。有粮站、小学、饭店、商店。沈店属山南镇,位于山南到聚星公路中点,原曾置乡、公社,屡废。有小学、粮站、供销站、饭店、商店等。半个店属江夏乡,位于合六公路与南分路、王集两条区乡公路交叉路口,有小学、粮站、饭店、商店等。王拐岗属五十里小庙镇,位于合六公路北通将军岭、长岗店的公路交叉路口,有小学、饭店、商店等。


  北分路口属五十里小庙镇,位于小(庙)高(刘)公路与淠河总干渠交会处,在干渠南。有电灌站、变电所、小学、商店、饭店等。


  梁墩三十岗属南岗乡,因位于合肥之西30华里,街旁有座梁墩子得名。公路通南岗,仅2.5公里。有南岗中学、供销站、梁墩小学等单位。


  第五节 区、乡(镇)概况


  1985年,全县共有2个直辖镇(上派、三河)、7区、44乡、6个乡级镇,554个行政村,1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6544个自然村。除上派、三河镇及6个乡级镇的街区情况已见上节外,现将各区乡(镇)概况简述如下。


  一、上派区


  位于县东部,四面环绕县城,东与合肥郊区接壤,滨临巢湖。合(肥)安(庆)公路与上(派)三(河)公路、上(派)小(庙)公路纵横区中部。区境位于江淮分水岭东南侧,西北高,东南低,水流多经派河入巢湖。区公所驻上派镇。全区面积387.6平方公里,耕地208393亩。辖10乡,114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40515户,166633人。


  肥光乡位于县城和合肥郊区曙光乡之间,合安公路横穿乡境中部,派河流过乡南缘。乡政府驻地桃花城西距县城5.5公里,东距合肥11.5公里。乡境北高南低,岗冲相间。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21231亩。辖桃花、肥光、二十埠、团结、大柳塘、蔡岗、李河、吴郢、张大郢、卫星、巢湖、田埠12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4793户,21092人。


  肥光村于1954年成立本县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取名“肥光”,意即“肥西之光荣”。1958年1月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了肥光农业社。馆驿乡位于县城西北两面,合安公路横穿乡中部,乡政府驻地馆驿东距县城2公里。乡境西高东低,岗冲间列。面积47.8平方公里,耕地23319亩。辖馆驿、糖坊、周坝、中心、楼岗、谢塘、方岗、卫岗、孔岗、松岗、爱旗(芮祠)、同心、五十埠13个行政村,155个自然村,4844户,20415人。


  馆驿为古驿站,名派河驿,又曾设派河铺,置有馆舍,故名。


  长安乡位于县东部,东邻合肥郊区蜀山、曙光乡。乡政府驻地长安集东距合肥15公里,南距县城8公里,有公路东通大蜀山,南通上派镇。乡境地处大蜀山南麓,北高南低,岗冲相间,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21796亩。辖长安、山河、柏堰、安东、杨井、黄小、染坊、长岗、草岗、古城、桥湾、竹西12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3308户,15153人。


  烟墩乡位于县东部,北、东两面与合肥郊区曙光乡、义兴乡、义城镇相邻,乡政府驻地烟墩集北距合肥10公里,西距县城11.5公里,公路西通合安公路十八岗,东通义城镇。乡境北高南低,岗冲相间。面积31.6平方公里,耕地20292亩,辖烟墩、习友、枣庙、黄岗、汪拐、沈何、胡李、张团、新联、王墩10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3566户,14764人。


  习友村因“爱民模范”盛习友烈士命名,有盛习友纪念馆。


  丙子乡位于县东部巢湖之滨,北邻合肥郊区义城镇,派河经乡南缘注入巢湖。乡政府驻地丙子铺西距县城13公里,公路经烟墩集通合安公路十八岗。乡境北高南低,半岗半圩,面积30.2平方公里,耕地18284亩。辖丙子、三十庙、史岗、聂岗、孔桥、卫大郢、庙卫、卫王、新街、横城、牛角11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3786户,16291人。


  四十井乡位于县东部,派河流经乡西境,乡政府驻地在四十井街北小孙李村,西距县城7.2公里,四十井街以北距合肥40华里而得名,有公路通合安公路二十埠。乡境北高南低,半岗半圩,面积32.5平方公里,耕地20952亩。辖四十井、汤店、霍岗、孙李、先锋、卫前、束岗、南河、鲍岗、岗墩、齐干(王旗杆)、保兴12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3806户,15518人。


  中派乡位于县东南,乡政府驻地中派河街在派河中游南岸,距县城8.5公里,有公路通上三公路北张。乡境地势低平,河渠纵横,为圩畈区。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10417亩。辖中派、乐平、马湾、圩丁、赵院、西流、侯牌、韩院、南湾9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2692户,9885人。


  北张乡位于县南部,上三公路穿过乡中部。乡政府驻地北张距县城4公里,原为村庄,现已发展为集镇。乡境北部较高,为岗区,南部为比较平坦的畈区。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19567亩,辖北张、灯塔、背塘、田东、彭圩、韩圩、佛寺、鲍冲、三岗、金岗、大墙11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3966户,16492人。


  烧脉乡位于县城西部(隔馆驿乡),乡政府驻地烧脉岗街东距县城9公里,上小公路穿过乡中部,另有公路北通城西桥至合六公路四十铺。乡南部为丘陵,有大团山、灯山、红山等,北部较平坦。面积53.3平方公里,耕地28429亩。辖烧脉、泗洲、栗树、竹园、苏湾、上店、西安、周祠、红山、罗坝、白水塘、灯山、白衣13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4931户,19072人。


  农兴乡位于县中部,李陵山北麓,乡政府驻地农兴集(周新街)东距县城14公里,上小公路穿过,又有公路南通李陵山,乡境为丘陵,莲花山、黄大山、罗卜山、甘家洼大山、李陵山、道士山环列西南。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24105亩。辖农兴、新庄、园艺、长刘、星火、新农、良岗、夹塘、永久、上塘、程洼11个行政村,181个自然村,4823户,17948人。


  二、丰乐区


  位于县东南,东濒巢湖,南隔丰乐河、新河与舒城、庐江县相望,派河流经区境东北边缘注入巢湖。上三公路纵贯中部。区公所驻丰乐镇,有公路通上三公路严店。区境西高东低,大部为河湖冲积平原形成的圩畈区。面积228.3平方公里,耕地143375亩。辖1镇6乡,83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575个自然村,30257户,119624人。


  丰乐镇位于县南部,偏于区境西南,境内北高南低,半岗半圩。面积32.8平方公里,耕地20131亩,辖西街、东街2个居委会,肖圩、新一、新二、新三、新四、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共10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5319户,18427人。


  清平乡位于县南部,丰乐镇东,东濒巢湖,南隔丰乐河与舒城县河南、舒三乡及本县三河镇相望。最南端隔杭埠河与庐江县黄道乡相邻。上三公路纵贯中部。乡政府驻地高茶棚北距县城19.6公里,有公路西通上三路李小郢,东通滨湖乡。境内地势平坦,以圩畈田为主,面积32.5平方公里,耕地20448亩,辖茶棚、木南、罗靳、滨锋、跨河、河口、高郢、神灵、桥庵、联合、任圩、倪圩12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4500户,17724人。


  滨湖乡位于县东南巢湖之滨,南隔新河与庐江县新河、北闸乡相望。乡政府驻地仓拐街北距县城25公里,有公路通上三公路李小郢,水路通巢湖各港。乡境地势低平,为圩畈区。面积29.1平方公里,耕地15924亩,辖仓拐、大兴、太华、下湾周、曹管、幸福、龙庵、方祠、五合、临锋、湖光、滨光、临岗13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3894户,16372人。


  乡境东2公里湖中有孤山突起,风光秀丽。


  刘河乡位于县东南巢湖之滨,派河流过乡北缘注入巢湖。乡政府驻地刘河集北距县城14公里,有公路通上三公路严店。乡境西高东低,半岗半圩。面积32.8平方公里,耕地22148亩,辖刘河、莲花、大丰、吴圩、李郢、范岗、老庙、吴坎、徐小、葛三、跨湖、军王、罗祝、望湖、沿湖、西湖渔运村等16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5510户,21637人。


  严店乡位于县东南,区境北部,乡政府驻地严店北距县城10公里,上三公路纵贯乡中部,另有公路西通丰乐镇,东通刘河集。乡境西高东低,半岗半圩。面积28.3平方公里,耕地17892亩,辖严店、油坊、鲍砖、莫岗、夏岗、吴岗、唐桥、管祠、郑岗、殷桥10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3297户,13150人。


  苏小乡位于县东南,在区境中部,乡政府驻地苏小店北距县城15公里,上三公路纵贯乡中部。乡境西北较高,岗冲相间;东南部为低平的圩畈区。面积29.2平方公里,耕地19692亩。辖苏小、刘岗、中份、赵郢、三元、谭陈、塘南、佘祠、柯桥、新周、平塘11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3299户,13393人。


  程店乡位于县南部,丰乐镇北,乡政府驻地程店北距县城10.4公里,有公路通严店至丰乐公路上的双枣树。乡境北高南低,岗冲相间,面积43.6平方公里,耕地27140亩。辖程店、大圩、马祠、代兴、民主、安淮、曹冲、双枣、方桥、铁佛、曹祠11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4438户,18921人。


  三、花岗区


  位于县南部,南隔丰乐河与舒城县相望,合安公路穿过区境中部。区公所驻花岗镇。区境北高南低,北缘山丘环列,中部岗冲相间,南部多圩畈田。面积267.7平方公里,耕地147366亩。辖1镇5乡,74个行政村,828个自然村,27989户,111911人。


  花岗镇位于县南部,区境中部,境内北高南低,岗冲相间。面积51.3平方公里,耕地30886.6亩。辖青阳、叶岗、桃园、李祠、太平、过岗、王岗、叶仓房、七十埠、杨湾、粉坊、善岗、周岗、刘店14个行政村,145个自然村,7191户,25051人。


  四合乡位于县南,花岗镇西南,西南面与舒城县桃溪镇、三汊河乡相邻。乡政府驻地舒安墩东距县城22公里,合安公路穿过乡中部。乡境北高南低,半岗半圩。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24485亩。辖安墩、马塘、八里、汪堰、上堰、陶店、毛墩、彭郢、大黄、花园、河光、永丰12个行政村,151个自然村,4588户,18879人。


  舒安墩,又名舒王墩,旧志(续修庐州府志、舒城县志等)说为汉羹颉侯墓,经考疑非,可能为西汉厉王刘赐之墓。


  新仓乡位于县南部,南隔丰乐河与舒城县三汊河乡相望,乡政府驻地新仓街北距县城20.5公里,有公路通合安公路花岗镇。乡境北高南低,半岗半圩。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20878亩。辖赵桥、路塘、桥西、桥中、桥东、板桥、汪圩、安河、从胜、姚湾10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3662户,15033人。


  新仓街为古镇,南宋时合肥四镇之一。乡境西凉城(遗址),相传建于东汉末年。


  董岗乡位于县南部,花岗镇东,乡政府驻地董岗街东距县城10公里,合安公路斜穿中部。乡境北高南低,岗冲畈田兼有。面积46.1平方公里,耕地30850.9亩。辖董岗、英山、胜利、背埂、土楼、蔡冲、墩湾、童岗、胡岗、陈岗、胡塘、官塘、慈山、群光、正新、红星16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5187户,22568人。


  正新村因抢救触电农民牺牲的解正新烈士命名,有烈士墓。


  芮店乡位于县西南部,花岗镇西,乡政府驻地芮店东距县城16公里,有公路南通花岗,北通吴山口街。乡境南北狭长,北部为低山区,李陵山、千字山、杨大山、罗卜山环列,南部岗冲相间。面积40.1平方公里,耕地19773亩。辖李陵、陀龙、腰塘、山口、孙岗、芮店、西湾、墩堰、东湾、张店10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3627户,15371人。


  孙集乡位于县西南部,芮店乡西,乡政府驻地孙集东距县城20公里


  ,有公路东通花岗镇,北通双井村。乡境南北狭长,北部为低山区,园洞山、姑姑山、岳大山、杨大山、罗卜山、黄大山、马鞍山、莲花山等环列,南部地势低缓,岗冲相间。面积42.1平方公里,耕地20484亩。辖孙集、双井、凤凰、朱山、红塘、沿河、叶湾、南塘、梅子、英塘、天堰、路西12个行政村,152个自然村,3734户,15009人。


  四、山南区


  位于县西南,南隔丰乐河(上游,古名界河)与舒城县相望,西与六安县为邻。杨(小店)桃(溪)公路横贯区中部,联结合六、合安公路。区公所驻山南镇,有公路通各乡。区境位于江淮分水岭南侧,北高南低,水流多经丰乐河入巢湖,南部为圩畈区。面积336.4平方公里,耕地161994亩。辖1镇6乡,81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1186个自然村,27593户,109144人。


  山南镇位于县西南,在区境中部,地处丘陵,西高东低,岗冲相间,面积84.1平方公里,耕地39927亩。辖北街、南街2个居委会,馆东、馆北、馆西、新仓、宗店、荷叶冲、沈店、书房、刘老庄、吕楼、赵嘴、新庄、夏寨、双桥、周洼、李桥、江桥、西岗、横店19个行政村,291个自然村,8050户,30397人。


  金牛乡位于县西部,西邻六安县椿树岗、孙岗乡,乡政府驻地金牛街东距县城36公里。杨桃公路横穿乡中部。乡境北高南低,岗冲相间;北部为江淮分水岭,有牛尾巴山、莲花山等。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23791亩。辖金牛、光明、双楼、上圩、华山、祠堂、三合、沙井、六合、长庄、板墙、金圩、林业、小烟墩14个行政村,232个自然村,4134户,16513人。


  洪桥乡位于县西南,山南镇西南,西邻六安县许小河、双河、九十埠乡,南隔丰乐河与舒城县柏林乡相望。乡政府驻地陡岗店东距县城36公里,有公路通山南镇和金牛街。乡境北高南低,岗、冲、畈圩间列,面积54.8平方公里,耕地27782亩,辖陡岗、郝嘴、新圩、洪桥、老圩、炉墩、大岗、中郢、老家、龚老庄、大新、龙嘴、城河13个行政村,172个自然村,3864户,16430人。


  界河乡位于县西南,南隔丰乐河与舒城县柏林乡相望。乡政府驻地界河街东距县城36公里,有公路通山南镇。乡境北高南低,半岗半圩。面积30.4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辖界河、马堰、李嘴、杨桥、青桥、宗洼、柳湾7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2332户,9873人。


  袁店乡位于县西南,南隔丰乐河与舒城县石岗、柏林乡相望,东与舒城县桃溪镇为邻。乡政府驻地唐新街东距县城39公里,有公路通山南镇,乡境东西狭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大部系圩畈区。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14060亩。辖利和、袁店、周桥、廖渡、大湾、马土当、合圩7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2408户,9637人。


  柿树岗乡位于县西南,山南镇东,东南与舒城县桃溪镇接壤。杨桃公路横穿乡中部,乡政府驻地柿树岗东距县城26公里。乡境西北高,东南低,岗冲圩畈兼有。面积49.3平方公里,耕地24798亩。辖柿树、黄花、合农(黑龙)、戴塘、丁岗、张岗、陡山、潭塘、赵岗、龙潭、周楼、长郢12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4242户,16380人。


  黄花(墩)村于1978年秋种时在全国率先创行农业承包责任制。


  防虎乡位于县西南,山南镇东北,乡政府驻地防虎山东距县城23公里,有公路通杨桃公路董大圩。乡境北高南低,姑姑山、圆通山、马鞍山、防虎山环列北部,南部岗冲相间。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13868亩。辖防虎、解仓房、姑山、双龙、李塘、赵店、中洋7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2563户,9914人。


  五、官亭区


  位于县西北部,西北面与六安县、寿县交界。合(肥)六(安)公路横穿区中部,另有公路通各乡。区公所驻官亭镇。区境位于江淮分水岭北、西部,南高北低,岗冲相间,水流多经东淝河入淮。淠河总干渠横贯区北部。面积370.9平方公里,耕地166574亩。辖1镇7乡,72个行政村,1176个自然村,38372户,108258人。


  官亭镇偏于区东部,镇境中部较高,岗冲相间。面积45.1平方公里,耕地24172亩,辖官亭、官北、河北、庙台、夏祠、邓岗、高庄、杨拐、马河湾、丰祥、童大井11个行政村,166个自然村,5473户,18720人。


  井王乡位于县西部,西邻六安县椿树岗乡,乡政府驻地井王店东距县城37公里,有公路北通合六公路王祠店,南通杨桃公路金牛街,江淮分水岭自乡西牛尾巴山入境,向东南横过乡边界,有莲花山、大潜山、二潜山、三潜山环列。乡境南高北低,岗冲相间,落差较大。面积28.2平方公里。耕地12906亩。辖井王、建设、团山、楼塘、启明、潜山6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1840户,7309人。


  南分路乡位于县西部,官亭镇西,合六公路穿过乡北缘,乡政府驻地南分路口距县城34公里,有公路通合六公路半个店。另有两条公路自众兴集、大潜山洼通合六公路。乡境地处江淮分水岭北侧,大潜山、二潜山、罗大山、鬼头山、马头山环列南部边缘,地势较高,岗冲相间,面积45.4平方公里,耕地21655亩。辖南分路、青峰、墩塘、众兴、汤祠、桂树、宋台、鸽子笼、三河9个行政村,123个自然村,3585户,13222人。


  聚星乡位于县中部,官亭镇南,乡政府驻地聚星街南距县城27.5公里,公路北通官亭镇,南通山南镇,东通圆通山,西通高塘村。江淮分水岭穿过乡境北部,大潜山、罗大山、鬼头山、马头山、周公山、圆通山自西向东环列;地势高,落差大。面积64.7平方公里,耕地18154亩。辖聚星、新光、向阳、张老圩、农林、杨店、杨岗、高塘、白龙9个行政村,160个自然村,3388户,14804人。


  聚星街兴起于清末。光绪年间,肥西淮军将领张树声、刘铭传、周盛传、唐定奎、丁寿昌等家族在大潜山东麓马跑寺(今聚星小学)建肥西书院。李鸿章题赠“聚星堂”扁额。后附近兴起集市,因名聚星街。


  焦婆乡位于县中部,官亭镇东南,乡政府驻地焦婆店南距县城24公里,有公路通合六公路茅铺。江淮分水岭自南向北纵贯乡中部,圆通山、周公山、岳大山环列乡北境,地势较高,岗冲相间,面积33.1平方公里,耕地16058亩。辖焦婆、大堰、院墙、兴塘、张祠、中塘、周公山7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2693户,10123人。


  金桥乡位于县最西部,西北面与六安县枣树乡、马集乡交界,合六公路横穿乡中部。乡政府驻地金桥街距县城40公里。乡境西高东低,岗冲相间,淠河总干渠自楼郢入境,穿过乡西部。面积63.2平方公里,耕地27878亩。辖金桥、龙塘、缪大庄、楼郢、金华、朱桥、红光、金星、新圩、砻坊、王祠、老郭堰12个行政村,212个自然村,4240户,16613人。


  王集乡位于县西北角,因境内王集得名,西交六安县马集乡、东桥乡、北邻寿县丁岗乡。乡政府驻地钱老庄距县城41.5公里,有公路通合六公路半个店。乡境西高东低,岗冲相间,淠河总干渠横穿乡中部。面积40.5平方公里,耕地19035亩。辖王集、金郢、赵老庙、余店、郭桥、马店6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2938户,11331人。


  江夏乡位于官亭镇西北,合六公路穿过南缘。乡政府驻地江夏店距县城36.5公里,有公路北通王集,南通合六公路半个店。乡境东部和西北部较高,南部和东北部较低,岗冲相间,淠河总干渠穿过乡东部。面积50.7平方公里,耕地26716亩。辖江夏、黄店、芦塘、八十墩、齐王、五里、赵墩、兴桥、院墙、姚岗、半个店11个行政村,194个自然村,4215户,16136人。


  六、小庙区


  位于县东北部,东与合肥郊区和长丰县相邻。合六公路横穿区境,另有公路通各乡。区公所驻五十里小庙镇(简称小庙),江淮分水岭穿过区中北部,地势较高,岗冲相间,落差较大,淠河总干渠横跨区北部。面积293.6平方公里,耕地136695亩。辖5乡1镇,66个行政村,866个自然村,23787户,91592人。


  五十里小庙镇位于区中部,江淮分水岭横穿中北部,两侧岗冲相间,淠河总干渠流经镇北缘。面积60.6平方公里,耕地24810亩。辖小庙、松棵、北分路、五十墩、高岗、树塘、青龙、拐岗、小蜀山、硕大塘、马场、井岗12个行政村,160个自然村,5791户,18683人。


  将军岭乡位于县东北,小庙镇北,东邻合肥郊区优胜乡和长丰县土山乡,乡政府驻地将军岭南距县城24公里,有公路南通合六公路王拐岗,北通长岗店。江淮分水岭自南向北纵贯乡中部,两侧岗冲相间,落差较大;淠河总干渠横贯乡中北部。面积46.5平方公里,耕地21148亩。辖将军岭、五十里大庙、九冲、新民、段冲、山西、槽坊、袁中、马岗、横巷10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3070户,12618人。


  将军岭为淝水(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地,境内曹操河,为古代联结两条淝水的江淮运河。详见《附录》考证。岭东段冲村,宋代曾置段寨镇。


  大柏乡位于县中北部,小庙镇西,合六公路横穿中部。乡政府驻地大柏店南距县城24公里。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穿乡境,两侧岗冲相间,落差较大,淠河总干渠自西向东横贯乡中北部。面积57.6平方公里,耕地25790亩。辖大柏、饭棚、堰墩、石塘、栀花树、代圩、街北、枣林、茅铺、小柏、墩塘、栗祠、朱岗13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4473户,17176人。


  南岗乡位于县东北,在小庙镇东部,东北面与合肥郊区蜀山、优胜乡相邻,合六公路横穿中部,乡政府驻地南三十岗因东距合肥30华里得名,南距县城15公里,有公路通梁墩三十岗、鸡鸣山。乡境地处江淮分水岭东侧,西北高、东南低,岗冲相间,南淝河上游从乡北流向合肥。面积52.7公里,耕地24909亩,辖南岗、鸡鸣、桂岗、侯桥、双塘、梁墩、瓦屋、侯店、双河、永和、复兴11个行政村,148个自然村,3810户,16720人。


  雷麻乡位于县中部,小庙镇南,乡政府驻地雷麻店南距县城17.5公里,上小公路纵贯乡中部。乡境中部较高,南部及东北部较低。岗冲相间,面积37.7平方公里,耕地19190亩。辖雷麻、长墩、余岗、河南、雷北、黄栗、姚家、迎水、万塘、郑岗10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3875户,14043人。


  城西桥乡位于县东北,小庙镇东南,乡政府驻地城西桥南距县城13公里。乡境西北高,东南低,岗冲相间。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20848亩。辖城西桥、岗东、郑村、河西、蒲塘、卫岗、陶岗、偶岗、双庙、新建10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2818户,12352人。


  七、高刘区


  位于县北部,东交长丰县,北邻寿县。区公所驻地高刘集,有公路通各乡及合六公路小庙镇。区域东西狭长,地处江淮分水岭西北侧,地势较高,岗冲相间,地表水多汇入东淝河入淮。面积270.3平方公里,耕地184300亩,辖1镇5乡,57个行政村,776个自然村,23420户,87616人。


  高刘镇位于县北部,区中部,境内北高南低,岗冲相间,淠河总干渠流经镇南缘。面积42.5平方公里,耕地23043亩。辖高刘、浩圩、孔大、街南、五星、苏岗、白露寺、张王、东郢、淠西10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6113户,17810人。


  河东乡位于县北部,高刘镇北,北邻寿县双枣、广岩乡。乡政府驻地油坊拐南距县城35公里。有公路东通长岗店,南通高刘集,北通长丰县刘庙。乡境岗冲相间。落差不大。面积41.5平方公里,耕地18168亩。辖油坊拐、河东、骑龙、连环、大树、沈塘、陈桥、袁圩8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2371户,9757人。


  长岗乡位于县最北端,在高刘镇东北,北邻寿县双枣乡,东交长丰县土山乡和合肥郊区优胜乡。乡政府驻地长岗店南距县城29.5公里,有公路南经将军岭通合六公路王拐岗,北通长丰县刘庙,西经河东乡至高刘集。乡境东部为江淮分水岭,地势较高,岗冲相间。面积51.9平方公里,耕地23243亩。辖焦湖、岗北、洪墩、路东、贾郢、宝教、小店、应岗、南仓、南庄、宋韦、大窑12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3523户,14007人。


  洪店乡位于县北部,高刘镇西北,北邻寿县余集、广岩乡,乡政府驻地山大塘南距县城36.5公里,有公路通高刘集和天河村。乡境中南部略高,岗冲相间。面积30.5平方公里,耕地16258亩。辖天河、高台、西拐、青山、洪店、江岗、王圩7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2335户,9610人。


  高店乡位于县北部,高刘镇西,北邻寿县余集、丁岗乡,乡政府驻地高庙店南距县城37.5公里,公路东通高刘集,西通仪城寺,北通寿县余集,南达邵庙村和长镇乡。淠河总干渠流经乡南缘。乡境中西部高,岗冲兼有,东部天河(东淝河上游)两岸地势低平,为圩畈区。面积52.8平方公里,耕地26690亩。辖高店、岗圩、高升、高祠、维新、胡岗、双峰、仪城、邵庙9个行政村,148个自然村,4289户,18310人。


  长镇乡位于县北部,高刘镇西南,乡政府驻地长镇南距县城30公里,有公路东北通高刘集,西北通高店。淠河总干渠流经乡南、东边界。乡境地处江淮分水岭北侧,南部较高,岗冲相间,北部低平。面积51.2平方公里,耕地26898亩。辖长镇、平河、新河、鲍河、桑树、东桥、西桥、岗集、团塘、长东、迎河11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4789户,18122人。


  长镇古名长城镇,元代曾设巡检司,明洪武九年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