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戏曲团冒雪演出五小时
3月3日,河南漯河大雪纷飞,气温骤降至零下。一座临时搭建的露天戏台上,雪花覆满演员的衣襟,台下仅有零星几位裹着棉袄的观众,但台上演员的唱腔却愈发铿锵——这是漯河某戏曲团在风雪中坚持的第五个小时演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直播间涌入近3万名网友,弹幕刷屏:“这才是真演员!”“国粹之光!”
风雪中的规矩:戏一开腔,绝不停歇
这场演出原计划持续三小时,但因大雪导致交通受阻,现场观众不足十人。演员李振东回忆:“按老祖宗的规矩,戏一旦开腔就不能停,哪怕只剩一个观众也要演完。”风雪中,演员们的戏服被浸湿,妆容被雪水模糊,但动作、唱腔丝毫未打折扣。一段《穆桂英挂帅》的武戏,演员连续翻腾十余次,台下观众忍不住鼓掌喝彩,线上网友则刷起“泪目”“致敬”的弹幕。
冰火两重天:线下冷清,线上火爆
这场“冰火交织”的演出,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机遇。线下,戏曲市场萎缩已成不争事实。一位现场观众坦言:“年轻人很少看戏了,村里看戏的多是老人。”但线上直播间却异常热闹,峰值观看人数达3万,点赞超50万次。网友留言:“第一次看豫剧,被唱腔震撼了!”“希望多开直播,让年轻人了解国粹。”
漯河文旅局数据显示,2024年当地戏曲线下观众同比减少12%,但线上直播观看量增长320%。此次演出团队首次尝试全流程直播,仅打赏收入便覆盖了成本。“线上不仅是传播渠道,更是生存希望。”团长王海波表示。
传承者的坚守:用AI为戏曲“破圈”
为扩大影响力,该剧团近年积极拥抱新技术。此次直播中,团队使用AI工具自动生成字幕、剪辑精彩片段,并通过算法推送给潜在戏曲爱好者。后台数据显示,35%的观众为30岁以下青年,远超线下比例。
“科技不是传统的敌人,而是帮手。”戏曲研究者张明远评价,“AI降低了传播门槛,但真正的生命力仍在于演员的坚守。”
网友热议:艺术需要“笨功夫”
事件引发全网热议,#风雪中的戏曲魂#登上热搜。有网友感慨:“流量时代,还有人愿为艺术‘笨拙’地坚持五小时,这才是文化自信!”也有建议:“政府应加大扶持,将戏曲直播纳入公共文化服务。”
延伸:传统艺术的“破冰”实验
河南近年持续探索非遗活化路径:
今日锐评:风雪中的五小时,是规矩,是尊严,更是一场无声的呐喊——传统文化需要敬畏,而非怜悯。当“戏比天大”的信仰遇上“指尖时代”的技术,这场演出或许预示着一个答案:国粹不死,它只是以更坚韧的方式,在每一片雪花落下的瞬间,悄然新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