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领花束#


  近日,吉林松原一所高中宣布取消早晚自习,恢复双休日制度,这一消息让一位工作了17年的老师激动得彻夜难眠。他感慨道:“学生终于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也能接孩子放学了!”


  早晚自习的“前世今生”


  早晚自习,这个让无数学生“闻风丧胆”的词汇,曾经是高中生活的标配。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晚上10点半下自习,回到宿舍已是深夜,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这种“魔鬼作息”不仅让学生苦不堪言,老师们也同样辛苦,不仅要陪着学生上早晚自习,还要利用这些时间讲课、辅导作业,可谓是身心俱疲。


  然而,随着教育“减负”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取消早晚自习。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欢呼“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也有人担忧“孩子会不会在家玩疯了?”


  为什么取消早晚自习?


  长期的高强度学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高中生普遍日均睡眠不足 6 小时,近视率超 80%,抑郁症检出率达 31%。每天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学习,不仅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还导致学生睡眠不足、精神疲惫,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就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每天机械地学习,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取消早晚自习后,学生们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和休息,有利于缓解压力,提升学习效率。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注重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取消早晚自习,正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家长们虽然希望孩子成绩优异,但也心疼他们的身体。取消早晚自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让家长从“早起做饭、深夜接娃”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有人欢喜有人忧


  有人认为:“真正的高材生不是靠补课加班而成的,而是靠自律和兴趣。取消早晚自习,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生活不是全部是学习,交流更重要!孩子们需要时间与家人相处,与朋友互动,而不是整天埋头苦读。”


  也有人担心:“取消晚自习,孩子在家能自律吗?会不会玩手机、打游戏,最后成绩一落千丈?”“双休日是好,但高考压力还在,学校不卷了,家长还得花钱送孩子去补习班,这不是变相增加负担吗?”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


  有分析指出,取消早晚自习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要求,而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学生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改变家长和社会唯分数论的观念。


  老师激动得睡不着,学生终于能睡个好觉


  这位老师激动得睡不着,大概是因为他终于不用在“鸡飞狗跳”的早晚自习中疲于奔命了。而学生们,或许正在为能睡个懒觉而欢呼雀跃。取消早晚自习,是教育“减负”的一大步,但也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快乐教育”的目标。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