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创始人肖弘:从校园极客到AI革新者的破局之路
2025年3月6日,一款名为Manus的AI产品横空出世,凭借其“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的定位迅速席卷科技圈。而站在这一颠覆性创新背后的,是一位低调却充满传奇色彩的90后创业者——肖弘。这位华中科技大学走出的极客,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校园创新者到AI行业领军人物的蜕变,而Manus的爆火,正是他创业生涯中又一次精准捕捉技术浪潮的缩影。
Manus创始人肖弘
一、极客基因:从华科校园到连续创业
肖弘的创业基因早在大学时期便已显露。2013年,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就读的他,凭借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工具“咩咩”积累了20万用户,并在腾讯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毕业后,他联合创立夜莺科技,推出企业微信工具“微伴助手”和“壹伴助手”,服务超200万B端用户,并获得腾讯、真格基金等数亿元融资。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技术经验,更让他深刻理解企业需求与市场趋势的平衡之道。
然而,肖弘并未止步于ToB赛道。2022年,他退出夜莺科技,成立蝴蝶效应有限公司,推出AI浏览器插件Monica主攻海外市场,为后续的Manus埋下伏笔。他坦言,创业需“先开枪再瞄准”,这种敏锐捕捉风口的能力,成为其连续创业成功的核心逻辑。
二、Manus的颠覆性:从“工具”到“智能体”的跨越
与传统的AI助手不同,Manus的突破在于其多智能体系统架构。它不仅能回答问题,更能独立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如简历筛选、股票分析、房产调研),直接交付完整成果,被业界视为“通用Agent”的里程碑。其背后融合了多种大型模型,并通过持续学习优化用户体验,契合了Gartner报告中“聊天机器人提升企业效率”的趋势。
肖弘在访谈中强调,2025年将是“智能体元年”,AI Agent将在未来半年迎来关键突破期,而Manus的目标是跨越技术鸿沟,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这一愿景的背后,是团队对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高投入,以及开源部分技术推动行业生态的承诺。
三、爆火背后:低调团队与市场狂热
Manus的发布引发了现象级反响。内测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数万元,尽管官方声明此为虚假信息,但用户热情不减。武汉光谷的研发团队为应对流量洪峰,全员通宵备战,甚至贴出“谢绝来访”的告示,展现出中国年轻创业者“极致专注”的拼搏精神。
然而,肖弘始终保持低调。他曾在社交媒体引用“壳有壳的用处”,暗示技术需与场景深度结合,而非盲目追求热度。这种务实态度,与其早年拒绝高调融资、专注产品打磨的风格一脉相承。
四、未来展望:AI革命下的挑战与机遇
肖弘预测,AI技术将加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尤其在金融、医疗、制造领域,智能决策将重塑产业格局。但他也警示,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数据隐私、伦理风险,呼吁行业共建合规体系。对于企业,他建议“关注技术迭代与法规动态,避免市场脱节”,而个人则应聚焦“与AI协作而非依赖”,防止认知剥夺。
结语:壳与内核的哲学
从校园极客到AI先锋,肖弘的创业之路印证了他对“壳”与“内核”的辩证理解——技术是壳,场景是内核;热度是壳,长期价值才是内核。正如他在Manus发布前夕所言:“请你一定相信,壳有壳的用处!” 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位90后创业者对技术创新与商业本质的最佳注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