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人格”在打工人的世界里掀起了一阵热潮。从ChatGPT到DeepSeek,AI大模型的火热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更让打工人开始用“AI人格”来给自己贴上标签。在我看来,这一现象看似是个有趣的职场新玩法,实则背后隐藏着职场中人与AI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及老板对AI的态度给员工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今天,我就来深入剖析一下这场“AI人格”现象背后的真相。


  


一、“AI人格”:打工人的无奈与自我调侃

  


  “AI人格”的出现,本质上是打工人对当下职场压力的一种幽默回应。就像我了解到的,有人戏称自己是“ChatGPT人格”,能力强,就像ChatGPT在AI领域的强大功能一样,但是对薪资的要求也高,毕竟ChatGPT的使用成本也不低,Plus月订阅费都要20美元。这其实反映了一部分职场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对合理薪资待遇的期望。


  


  还有人认领了“豆包型人格”,豆包给人的印象一样,工作中任劳任怨,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总是事事有回应。可现实是,即便如此努力,却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可,升职加薪似乎总是遥不可及。就拿刘姐来说,她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工作勤勤恳恳,可交付的成果却常常被领导挑毛病,这让她感到很无奈。这种“豆包型人格”的自嘲,正是打工人对自身在职场中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一种无奈表达。


  


  而“DeepSeek人格”也有不少人自称,这类人聪明,点子多,如同DeepSeek在AI界被认为是高智商代表一样,但就是爱摸鱼。比如小明,业务能力很强,脑子转得快,可就是一有机会就想偷懒,像极了DeepSeek在需求轰炸时触发“服务器繁忙”的状态。这看似是一种调侃,实则也反映出职场中部分人在高强度工作下,想要寻找放松机会的心态。


  


  另外,“Kimi人格”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很多人觉得Kimi工作起来稳稳当当,就像职场中那些总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突出的表现,但也不会出大的差错。小王就是典型的“Kimi人格”代表,他平时沉默寡言,专注于自己跑程序的工作,虽然工作完成得还算不错,但缺乏激情和主动性,就像Kimi一样,没有太多的情绪价值输出,只是默默埋头苦干。


  


  通过给自己贴上“AI人格”的标签,打工人找到了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方式。这既是对职场压力的一种调侃,也是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定义。然而,我们也不禁要思考,当打工人开始用AI来定义自己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在潜意识里,他们已经逐渐被AI所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向AI同化呢?这到底是一种对AI入侵职场的无意识妥协,还是一种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呢?


  


二、“AI摸鱼学”:打工人的策略与潜在危机

  


  “AI摸鱼学”是打工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巧妙地利用不同AI的特点来分工协作。比如,用DeepSeek来制定策略,因为它被认为高智商,能给出不错的思路;然后用豆包来填充内容,豆包可以不限次数地输出,满足内容丰富度的需求;再用Kimi进行方案对比,Kimi工作稳,能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


  


  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就像化妆品公司的产品经理火火,她习惯用不同的AI大模型做PPT,DeepSeek能快速给她提供专业信息,豆包可以帮她完善细节,这让她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还有时间可以休息,看似是打工人的一种智慧体现。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暴露了职场中的一种新趋势,那就是打工人正在将AI视为自己的“替身”。他们把一些工作任务交给AI去完成,自己则在背后指挥。这其中既有打工人的无奈,因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需要借助外力来减轻负担;也有一定的智慧,通过合理利用AI,找到了一种相对轻松的工作方式。


  


  然而,这种对AI的依赖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当老板们发现AI可以替代部分人力工作时,打工人的价值可能会进一步被压缩。毕竟,AI不会抱怨,还能24小时工作。那么,“AI摸鱼学”到底是打工人保护自己的“护身符”,还是会成为老板们进一步剥削员工的“新工具”呢?如果老板们过度依赖AI,减少对员工的需求,打工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三、老板的“AI算盘”:效率与员工权益的失衡

  


  在老板们看来,AI的普及无疑是一场能够提升效率的革命。AI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生成各种内容,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能降低人力成本。毕竟,AI不需要支付工资、社保等费用,从经济角度看,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以“豆包型人格”的刘姐为例,她的任劳任怨和努力工作,如果被AI化,老板可能会觉得用AI来替代她更划算。AI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而且不会出现情绪波动等问题。这样一来,像刘姐这样的员工,他们的价值就可能被忽视,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老板们可能会利用“AI人格”来合理化对员工的不合理要求。他们可能会要求员工像ChatGPT一样高效,像DeepSeek一样聪明,像豆包一样事事有回应且任劳任怨,像Kimi一样稳定不出错。这种“AI化”的管理方式,会让职场变得更加冷酷和无情。员工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因为他们不仅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满足老板对他们像AI一样完美的期望。


  


  老板们在打自己的“AI算盘”时,往往只看到了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却忽略了员工的权益和感受。他们没有意识到,员工不仅仅是完成工作的工具,他们拥有创造力、情感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这种对员工权益的忽视,可能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AI与人的博弈:职场未来的艰难抉择

  


  AI的普及,对于职场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打工人而言,AI确实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有可能为他们带来新的职业方向。比如,一些与AI相关的新兴职业正在出现,打工人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实现职业的转型和提升。


  


  但与此同时,AI也给打工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AI可以替代部分工作时,打工人的工作稳定性受到了威胁。他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是继续用“AI人格”来定义自己,在与AI的相似性中寻找存在感,还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职场中拥有独特的价值呢?


  


  对于老板来说,AI的引入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他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让AI与员工协同发展。毕竟,AI虽然强大,但它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在一些需要创新和人际交往的工作中,员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老板们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AI,让它成为员工的助力,而不是员工的替代品。


  


  在这场AI与人的博弈中,双方都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打工人要在适应AI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老板们要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员工的权益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场的和谐发展,让AI真正成为推动职场进步的力量。


  


五、“AI人格”背后:职场文化的悄然变革

  


  “AI人格”的流行,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产物,更是职场文化发生悄然变革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职场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思考,也揭示了职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过去,职场文化更强调员工的服从和努力工作,而现在,“AI人格”的出现,让职场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个性和需求。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默默付出的“老黄牛”,而是希望能够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


  


  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当老板们过度关注AI的作用时,可能会忽略员工的情感需求和职业发展。职场文化可能会变得更加冷漠和功利,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因为AI的介入而变得更加疏远。


  


  打工人需要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既要适应AI带来的变化,学会与AI合作,又不能被AI所同化,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而老板们则需要重新审视职场文化,不能仅仅将AI视为提高效率的工具,而应该将其作为推动职场文化进步的契机,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利于员工发展的职场环境。


  “AI人格”的流行,让我们看到了AI时代职场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它既是打工人的一种自我调侃和对职场压力的回应,也是老板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AI与人的博弈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AI成为推动职场发展的助力,而不是造成员工困境的原因。


  


  对此,您怎么看?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并与墨兮哥交流呵!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