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画同心圆 推动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上饶市民公园
九江庐山西海大峡谷
宜春多胜楼
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
12月16日,大南昌都市圈2021年市际联席会在有“才子之乡”美誉的抚州举行。“圈”内兄弟城市共聚一堂,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一年来,南昌致力于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效可圈可点。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强化南昌作为省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提质升级,打造富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这一论述为未来南昌“作示范、勇争先”提振了信心, “十四五”期间,南昌市将进一步发挥省会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圈内兄弟城市融合联动,聚焦“一枢纽四中心”目标任务,推动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南昌作为篇
记者从南昌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以来南昌推动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主动担当作为,取得一系列新成效。
同城化公共服务成效初显
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昌九高铁项目快速推进;西二环高速公路项目以及三清山大道对接丰厚一级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为加快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化运营,南昌牵头制定《关于开通大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总体方案》。加快开通昌北机场、南昌西站、南昌站至庐山西海的旅游公交和南昌至共青城、武宁县、鄱阳县等地区城际公交。
加快建设大南昌都市圈住房公积金数据互联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住房公积金数据的全对接、全共享、全畅通;联合开展文旅宣传推介,依托“天下英雄城”、“文化南昌”等新媒介,多渠道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与九江等城市签署了“区域旅游促销合作协议”,推进文旅共同发展,派团参加庐山电影周,支持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向电影节升级。
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合作。今年1月,受省疾控中心委托,南昌市举办“江西省基层疫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围绕数据处理、疫情处置、监测预警等方面为大南昌都市圈内流行病学骨干人才开展培训。
协同化生态保护不断深入
进一步开展鄱阳湖、抚河等跨境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加快实施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印发《南昌市2021年“清河行动”实施方案》;联合五市一区政府(管委会)制定了《2021年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生活垃圾共建共享工作方案》,联合打击跨区域转运偷倒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大南昌都市圈生活垃圾处置转移协同焚烧处置工作。2021年累计转移、处置生活垃圾4800余吨;推动南昌市新建区与九江市永修县签订《跨市赣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围绕能源双控工作加强与赣江新区合作,在项目能评初步论证、节能审查转报等方面给予新区充分支持;推动昌九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在大数据平台共享、跨境环境监察、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等方面开展合作。
融合化社会治理持续推进
强化大南昌都市圈警务协作,制定《大南昌都市圈区域警务协作工作机制》。与大南昌都市圈成员城市在重点人员异地管控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协助赣江新区公安机关开展前期指挥调度、情报信息、打击犯罪、政务服务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牵头起草了《五市一区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牵头部门合作机制,为强化跨区域信用监管、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圈内合作篇
谋划大南昌都市圈内城市新一轮合作,圈内兄弟城市正着力推进一批重点事项、建设一批共享平台、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努力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迈进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领域。
据了解,2022年,南昌市、 九江市、宜春市、 上饶市、抚州市、赣江新区管委会将深化大南昌都市圈内城市务实合作,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稳步实施,重点从多领域进行合作,以加快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南昌将在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建立农产品销售联盟、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共建共享、建立城市警务协作平台、加强大南昌都市圈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教研合作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与兄弟城市共画同心圆。
深化城市合作机制
共同推动南昌市青云谱区与九江市永修县、南昌市南昌县与上饶市鄱阳县、南昌市东湖区与上饶市余干县、南昌市青山湖区与上饶市万年县、南昌市红谷滩区与宜春市丰城市、南昌市进贤县与宜春市樟树市、南昌市新建区与宜春市高安市、南昌市西湖区与宜春市奉新县、南昌市安义县与宜春市靖安县结对合作,建立县(市、区)间沟通交流机制、开展全面务实合作。
积极争取常岳昌、昌厦(福)、景鹰瑞高速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推动长九池高铁、九鄱鹰铁路、环鄱阳湖九上城际铁路开展前期工作。
实现多产业合作交流
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深入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内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创新园区开展合作;加强数据资源共享,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动科技专家资源共享。
建立农产品销售联盟。探索建立互惠互通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加强农产品产销合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建立农产品检验结果互认机制。
加强中医药产业合作。推动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樟树国家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园深化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延链互补。支持樟树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示范地。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世界VR产业大会为平台,发挥南昌对周边市、县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组织大南昌都市圈成员城市VR企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参展,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交流合作。
加强文旅产业合作。持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共推红色、绿色、古色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联合开展旅游产品推介,打造大南昌都市圈文旅产业联盟。争取更多景区纳入“旅游一卡通”范畴,继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内A级旅游景区实行“旅游年票制”。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共建共享。加强大南昌都市圈内成员城市开展区域生活垃圾协同处理。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教研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大南昌都市圈成员地区开展课程合作开发、教师培训互动、学生交流访学。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定期开展城市间高校毕业生联合巡回招聘会。推动人才互通共享,构建人才引进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网上招聘合作,强化信息互通,搭建跨市求职求才平台。
南昌未来聚焦篇
推动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南昌未来将聚焦“一枢纽四中心”目标任务,全力提升经济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加快推进建设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昌景黄铁路、南昌高铁东站、昌九高铁、姚湾码头等一批机场、铁路、港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谋划常岳昌、武咸昌、昌福厦铁路,全力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区域科创中心
继续深化与大院大所、本地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助力作用,力争三年内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一家科研院所在昌设立产业园,推动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深入实施“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每年吸引10万名以上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南昌创业就业。
区域金融中心
以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为依托,进一步集聚金融产业资源,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金融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金融改革试验区。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纵深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资本市场服务江西基地落户。
区域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
制定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专项政策,实行“一产一策”,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实现规模突破,若干个产业突破千亿、两千亿规模。
区域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健身休闲、家庭服务等幸福产业,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平台经济、融合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服务经济,着力建设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高端现代服务业主体来昌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南昌日报记者 万晓霞 邹佳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