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宜州7月14日讯(通讯员 莫电任)“这次激励通报,对我们来说既是肯定又是鞭策,推进质量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优化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近日,河池市宜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吕春光说。2019年宜州区在推进质量工作方面成效突出,今年6月22日喜获自治区督查激励。


  近年来,宜州区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大力开展源头治理行动,打好“质量+品牌”组合拳,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推动特色技术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促进质量强区工作快速发展。


  源头治理保稳定


  该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系列专项整治,对社区、公园、广场、宾馆、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保健产品“百日行动”专项整治,围绕14类重点消费品中的茧丝绸产品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对不合格商品涉及的生产经营者,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2019年,该区处置各类申诉举报26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2.242万元。


  该区投入158万元建设“互联网+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完成监控中心总控平台、局办大厅及12个乡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办公大厅公众查询平台系统和辖区内100家学校食堂和5家食品配送企业摄像头的调试启用,借助“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发布各种信息预警,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制止食品经营主体违规经营行为。


  “我们给源头治理加装一道安全保障‘网’,查处市场监管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打击民生领域食品、药品、烟草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稳定,提升了监管效能。”吕春光介绍,今年上半年,该区共立案查处一般程序案件39件,已办结案件总值323.15万元,罚没款合计173.11万元;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6家次,加油站44家次,烟草销售单位195家次,农贸市场13个次,快递网点11个次,珠宝店8家次,工艺品店9家次,冻库8个次。


  提升质量增产值


  该区由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组成机构,为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区,通过广西政务一体化平台及掌上登记APP软件实现全程电子化办理,实现零材料,并通过“多证合一”自动将数据传输至公安、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部门及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营商环境。2019年,企业年报率达90.93%,个体年报率达70.11%,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达92.73%,涉企信息归集部门覆盖率达到100%。


  该区大力开展生丝质量监督抽检,把好茧丝“质量关”,打好桑蚕茧丝绸产业“金字品牌”,提升茧丝绸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区有桑蚕产业相关产品注册商标、品牌30多个,生丝合格率均达100%,有40%达到5A级以上,90%达到4A以上。


  同时,加强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桑蚕资源利用率,壮大桑蚕循环经济产业。2019全年,该区白厂丝产量4810吨,坯绸产量372.2万米,丝绸企业总产值21.2亿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5亿多元,桑蚕产业带动8694户贫困户34776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塑造品牌促发展


  该区持续实施“品牌建设工程”,指导桑蚕茧丝绸协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宜州桑蚕茧”“宜州茧丝绸”“宜州白厂丝”“宜州蚕丝被”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向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地理标志产品“宜州桑杆秀珍菇”。


  把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列入自治区主席质量奖重点培育企业库;将嘉联、恒业、宏基三家茧丝绸公司列入河池市市长质量奖重点培育企业库。“宜州桑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并荣获首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联茧丝及其制品、东方丝路公司的“丝路印记”牌生丝等3个公司的4个产品获评“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恒业茧丝有限公司的图形商标、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绮源”“南方丝缫”商标、宏基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刘三姐”商标、皇家瑞禧蚕丝坊有限公司的“皇家瑞禧”商标等5个商标获“广西著名商标”;嘉联茧丝及其制品、东方丝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丝路印记”牌生丝、宏基茧丝有限公司的“宏基丝业”牌白厂丝及“刘三姐”牌蚕丝被等3个公司的4个产品获评“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目前,宜州区有桑蚕产业相关产品注册商标、品牌30多个。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获得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