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双区”建设机遇 实干展现大埔作为
大潮高速通车,成为促进老区苏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张超源 摄
随着今年蜜柚开采,越来越多柚果将销往大湾区市场。 何森垚 摄
大埔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把县城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小城。杨开城 摄
新落成的张弼士博物馆,助力西河镇张弼士故居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何森垚 摄
入选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两项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签约、张弼士田家炳等名人博物馆、纪念馆等落成开馆……今年以来,大埔县喜事连连,发展稳中提质。
在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大埔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精心实施“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发展思路及“456”工作举措,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人文引领、推动绿色发展,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交通民生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接下来如何跑出大埔速度、打造大埔品牌、争创大埔优势?在近期召开的大埔县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大埔县回顾总结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合作区建设,以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成效,研究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大埔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工作,为大埔县打造梅州康养文旅融合之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明确了奋斗路线。
马吉池 余灏
回望过去
实干担当跑出大埔速度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从柴房、泥土小路到新房、柏油马路,住在景区旁,村民的幸福指数逐步往上升。”大埔县西河镇黄堂村返乡创业青年张玄亮激动地说。在景区门口创办农家乐、土特产店的他,借助景区人气生意红火,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他眼中的幸福生活,与张弼士故居这张文化名片息息相关。一个世纪过去,位于西河镇车龙村的张弼士故居,因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重新焕发光彩。
多年来,大埔县引进企业打造张弼士故居旅游景区,把车龙村、黄堂村附近码头、田园村落等列入旅游用地控制规划范围,修缮故居。建设了张弼士博物馆,完善停车场、品酒长廊等旅游配套场所,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拥有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今年以来,张弼士博物馆、田家炳纪念馆落成开馆,邹鲁故居修缮和布展工程落成揭幕。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与田园风光、城市新景有机交融,正在大埔大地演绎出独特的魅力。
这是大埔县文旅产业蒸蒸日上的缩影。
回望过去,大埔县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不仅是文旅产业,蜜柚、茶叶等现代农业,瑞山和西岩山岽顶湖森林康养基地等健康产业,陶瓷、电力等传统产业发展高质高效,进一步做实湾区“后方大农场”“最优体验场”“最美后花园”及“最佳康养地”。
大埔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越发紧密。
围绕“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总体布局,大埔县主动对接湾区交通“大网络”,融入湾区“123”交通圈,累计投入112.1亿元,增加公路通车里程72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4.3公里,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如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建成通车,大丰华高速公路(大埔至丰顺段)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平蕉大高速、梅漳厦高铁、梅坎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逐渐成形,山与海的时空距离正被缩短。
城乡融合发展也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在县城,“九街一场”和西湖公园、梅河公园提质升级工程完成,中央城、奥园广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加快推进。在乡镇,创建枫朗镇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高陂镇桃源镇“人居环境+陶瓷”、茶阳省际边界示范带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以来大埔县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至今年8月份累计完成投资408.61亿元,谋划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项目136项。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1428项业务实现“一次办好”“一窗办结”,下放625项事项到镇级办理,企业开办全流程压减到0.5个工作日。随着广东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三河坝干部学院等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大埔县发展韧劲持续增强。
把握机遇
依托利好打造大埔品牌
在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赋予了广东新的重大机遇、新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大埔县闻令而动、快马加鞭、蹄疾步稳,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
近期召开的大埔县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指出,要按照“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大埔所能”的要求,举全县之力参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为此,《大埔县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大埔县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大埔县支持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的若干措施》等若干个指导性文件出台,给大埔县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全会上大埔县指出,要深化认识两个合作区区域发展大战略,全力抢抓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
从两个合作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中挖掘利好,聚焦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大埔县着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如企业开办全流程0.5个工作日内完成,1428项服务做到“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就近办”,为群众节省办事路程约24万公里;实名注册“粤省事”人数达359133人,从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到护照、驾照、身份证,公安、人社、教育、民政等服务,当地群众均可在“粤省事”上实现足不出户、指尖办理。
从两个合作区的产业创新中挖掘利好,更好承接起前海的产业外溢效应,大埔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积极发展与资源禀赋相适宜的产业,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推动大埔产业转型升级。
如大埔县首家应用5G技术建设智慧工厂的制造业企业——博富能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将助推企业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5G网络和云平台应用,加强能耗监测及管理。利用机器视觉检测提高产品检测精度,对电池电压、容量与内阻进行品质监测与数据分析等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抢占市场制高点,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两个合作区的人才机制中挖掘利好,瞄准紧缺的产业、医疗、教育和乡村人才等,大埔县着力完善更加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留才和育才政策。
目前,大埔县认真落实省“科创12条”、市“科创20条”和县“人才发展17条”,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科研团队。支持大埔职校与嘉应学院合作开设特色专业,加大农业种养、陶瓷生产、食品精深加工和销售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方面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从两个合作区的大市场中挖掘利好,打通产品流通体系,让更多的大埔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供应链,畅销大湾区、风行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如大埔县政府与顺丰集团丰农科技联合成立梅州柚都都果业有限公司,区域公用品牌“嘟嘟蜜柚”初具影响力。梅州柚·大埔蜜柚获“欧盟认证”,顺兴、万川千红两家蜜柚企业产品获得出口美国市场认证,助力梅州柚·大埔蜜柚飘香四海。
当前,全面挖掘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利好,大埔县把巨大撬动效应转化为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展望未来
主动对接争创大埔优势
今年8月,大埔县政府分别与广东省能源集团公司水电分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签订了大埔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大埔县陆上风电投资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据了解,大埔抽水蓄能电站初拟装机容量120万kW,电站静态总投资约62亿元,预计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20亿—25亿千瓦时,实现年税收1.2亿元—1.5亿元。大埔县陆上风电投资开发项目,拟选址桃源镇、光德镇和枫朗镇,共可规划风电装机容量约50万千瓦,拟安装100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约10亿千瓦时,年产值约3.8亿元,年创税约5000万元。
大埔沉淀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精神,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资源物产丰饶,营商环境良好,为项目的签约落地提供了重要基础。两项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的签约,将推动大埔县电力主导产业发展,届时大埔将成为全省能源大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大埔县正深入研究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抢抓两个合作区的政策机遇,吃透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投向重点,统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新老基建,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会上大埔县提出,要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两个合作区建设带来的交通网络、产业链条、创新链条等重大利好,找准结合点、支持点、借力点,在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中展现大埔担当,彰显大埔作为。
聚焦新发展理念,全会上大埔县提出,要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康养等比较优势,打造双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在守护好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新发展阶段,具体目标如何实现?大埔县提出,要主动做好“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综合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广州市海珠区对大埔的全面对口帮扶,加快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协同共享,打造先进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样板;要打造“井”字形高速路网和更加完善的融湾联海交通网络,不断拉近与“双区”的时空距离;要着力把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县城工业小区、闽粤经济合作区(大埔园区),打造成为空间容量大、基础配套优、体制机制活的高能级产业承载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争取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真正融入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环境是生产力,环境也是发展的基础。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就要搞好城乡环境布局、规划与建设。
全会上大埔县提出,要打造生态宜居之城、精致特色小镇、多彩田园乡村。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把县城打造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的最美小城;围绕“一主三附多点”城镇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工业、农业、商贸、文旅强镇;围绕“一村一亮点、一镇一示范”,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促进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同时,不断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提供安心干事创业的环境。全会上大埔县提出,要扩大就业促增收,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谋划推进一批涉及住房、物业、出行等民生领域的微改革、微创新、微服务,努力让当地群众拥有更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蓝图绘就,新征程再启航。可以预见,未来的大埔天蓝水净,环境更加怡人。绿色长寿产业更丰富,发展更迅猛。愈来愈多的游客和外来人口走进大埔,共享红色苏区发展成果。
相关
融湾之路的
大埔特色
湾区“后方大农场”
◎创建蜜柚、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嘉应茶·大埔乌龙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西岩茶叶、凯达茶业上榜2020中国茶业百强企业
◎大埔荣获“2020年度茶业百强县”“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称号
湾区“最优体验场”
◎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县
◎获得“最美中国旅游县”“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称号
◎新增泰安楼、光禄第、中山纪念堂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侯镇入选全国特色旅游名乡名镇
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
◎全县森林覆盖率78.99%,县城环境空气优良率99.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创建世界长寿乡
◎创建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
◎青溪镇入选“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
◎瑞山和西岩山岽顶湖森林康养基地成为广东省试点示范基地
◎荣获“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称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