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出台住房公积金调整优化政策,从贷款额度上浮、提取条件放宽到覆盖人群扩容,一系列举措直指居民住房需求痛点,释放出支持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专家指出,此次政策调整兼具普惠性与精准性,既是落实中央“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重要实践,也为地方因城施策提供了创新样本。


  一、政策多维发力,覆盖购房、租房全场景


  贷款额度动态上调,激活刚需购房市场


  以北京、成都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针对首套房刚需群体推出差异化支持政策。北京市将单缴存职工家庭最高贷款额度由120万元提升至150万元,双职工家庭额度同步上调至180万元,并明确对购买绿色建筑、装配式住宅的贷款额度额外增加10%。成都市则建立公积金贷款额度与缴存年限挂钩机制,缴存每满1年可增加1万元额度,最高可贷80万元,有效缓解新市民购房压力。


  租房提取门槛降低,新市民群体受益显著


  上海、广州等城市重点优化租房提取规则。上海市取消“连续足额缴存满3个月”限制,允许职工入职当月即可申请提取,年度提取限额从2.5万元提高至3.6万元。广州市创新推出“租金核验”快速通道,通过与住建部门数据共享,租客无需提供纸质合同即可在线办理提取,办理时效缩短至24小时内。


  特殊群体定向扶持,政策温度持续提升


  南京、长沙等地将政策红利向多孩家庭、高层次人才倾斜。南京市明确二孩、三孩家庭购房贷款额度分别上浮10%、20%;长沙市对纳入人才目录的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允许突破公积金贷款上限,最高可贷额度达当地标准的1.5倍。


  二、政策创新背后的民生逻辑


  本轮调整呈现三大鲜明特征:一是数字化赋能,超过20个城市上线“公积金智能计算器”,职工输入基本信息即可实时测算可贷额度;二是区域协同深化,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探索公积金异地贷款“一次申请、跨域通办”;三是风险防控升级,多地建立贷款资金流向监测系统,严防违规流入非住房领域。


  中国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华分析指出:“当前政策优化注重‘加减平衡’。一方面通过提高额度、简化流程做‘加法’,降低居民住房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资金监管做‘减法’,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目标群体。”


  三、市场反馈积极,长效机制亟待完善


  政策实施首月,多地公积金管理中心业务量显著增长。成都市公积金中心数据显示,1月贷款受理量环比增长42%,其中新市民占比达65%;上海市租房提取业务同比增长78%,年轻群体办理比例突破九成。


  然而,部分城市仍存在政策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例如,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公积金制度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对此,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建议:“下一步可探索建立个人自愿缴存机制,同时加强公积金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衔接,形成‘存贷租’联动的长效体系。”


  四、未来展望:政策工具箱或将持续扩容


  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公积金改革将呈现三大趋势:


  普惠性增强:更多城市可能取消户籍限制,扩大非全日制劳动者参保范围;


  功能多元化:试点城市或拓展公积金用于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装修等场景;


  跨域流通加速:依托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平台,跨省贷款“一站式”办理有望全面推广。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住房公积金正从单一住房保障功能向综合性民生支持平台转型,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注入关键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