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宽敞明亮的书画室内,“翰墨堂”书法社团的成员们正凝神挥毫,笔尖在金粉红纸上游走,一幅幅作品渐成气象。隔壁理发区,83岁的刘奶奶对着镜子端详新剪的齐耳短发,笑着打趣:“这手艺比理发店还讲究!”在红星社区养老服务站里,墨香与茶香交织,剪刀声与谈笑声共鸣,勾勒出嵌入式养老的温暖底色。


  作为西安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新城区解放门街道5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8.5%。面对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的养老诉求,红星社区于2024年启动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机构,将原社区闲置用房改造为标准化养老服务站。服务站严格按照二级“五室一厅一卫”标准建设,和社区老年食堂一起,形成“15分钟养老生活圈”。


  同时,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养老服务站聚焦辖区老年群体需求,围绕“康养享乐学”服务品牌,科学规划并精心设计养老服务内容,成功孵化翰墨堂、葫芦丝等老年社团4个,培育30余名志愿服务骨干。


  每周一下午,65岁的廖阿姨总会提前半小时到服务站。作为禅舞课的“领舞导师”,她带领着银发学员随乐舒展,“提气侧弓,气达全身。”她轻旋手腕,动作舒展。周四下午是合唱团的排练时间,会议室准时响起《茉莉花》的旋律,30余位歌者手持乐谱,在声乐老师的指挥下分声部练习。“在这里不光能打发时间,还能跟老朋友们凑到一块聊聊天,比自己在家有意思多了。”


  除此之外,养老服务站还秉持“普惠、便利、优质”服务理念,以医养结合为特色,链接医疗卫生资源,与马应龙肛肠医院、康宁心理医院、大兴医院等开展合作,定期为老人提供健康顾问、慢病管理、中医治疗等服务。每月的“健康长9公益日”,服务站四楼总会支起义诊摊位。护士忙着测量血压血糖,专家团队为老人把脉问诊,提供健康指导,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400余人次。


  解放门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街道将依托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级养老服务站,全面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与社区超市合作开设“助老便利店”,提供送货上门、代购药品等定制服务;挖掘有手艺的老人开设布艺、维修等微型工坊。“我们要让服务站成为养老生活的‘万能接口’——既能吃饭看病,也能买菜社交,更能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