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昨日(3月25日)公布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方案,明年起实施。其中,急症室收费将由现时180元增至400元(港元,下同),危殆及危急两类病人豁免收费;非紧急放射诊断及病理检验,进阶及高端项目,包括电脑扫描、磁力共振、介入治疗等将逐项收费,费用50元至500元不等;专科门诊和家庭医学门诊标准药费,每项药物分别收取20元和5元,每次最多4星期用量。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政府目前在公营医疗服务的资助达97.6%,目标5年内减至90%。


  急症室危殆危急病人豁免收费


  据介绍,改革方案按不同公营医疗服务厘定政府资助水平和共付比例。众所关注的急症室收费,将由现时180元增加到400元;第一类危殆及第二类危急病人豁免收费。急症医院住院病床,每日收费300元;疗养、复康、护养及精神科病床,每日收费200元;日间程序及治理取消入院费,每日收费250元;日间医院(老人科、复康)由60元增至100元;社区护理服务(精神科)及精神科日间医院同样豁免收费。


  现时香港急症室所有香港居民划一收费180元,根据改革方案,新收费将增至400元,第一类危殆及第二类危急病人可获豁免。药物收费方面,专科门诊和家庭医学门诊的标准药费,每项药物分别收费20元和5元,每次最多4星期用量。病人住院期间和急症室病人的紧急放射诊断、病理检验和药物将维持免费。非紧急放射诊断及病理检验方面,基础项目继续免费,例如X光检查、验血红素、肾和肝功能等;但进阶项目,例如超声波和特殊基因检查等,以及高端项目,包括基因排序、电脑扫描及磁力共振等收费50元至500元。病理检验方面,基础项目例如血红素,肝功能等继续维持免费,但一些较高端项目,例如涉及基因检测,收费由50元至200元不等。


  今次改革方案有五大原则


  卢宠茂表示,香港一直有高效、高质量的医疗系统,发挥全民安全网角色,但系统面临很大挑战,人口老化令医疗需求不断上升,医学进步、诊治能力提升及先进新药械和治疗方法,亦令医疗成本上升,本港奉行简单低税制,没有全民医保,市民以3%的超低共付率使用公营医疗服务,政府资助达97.6%。


  3月25日,港府举行记者会,公布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的详情。记者蔡启文 摄卢宠茂又称,研究总结香港医疗系统面对四大困境,包括系统失衡,基层、专科存在小病大医;公私营服务两极化;资助错配,轻症个案堵塞急症;资助优次不精准以致服务浪费;以及病人资助成本低。因此,今次改革方案有五大原则:一是政府对市民健康的承担不变、不减,所有额外收费均会投放到公营医疗服务;二是能者、轻症者应该共付,扩展及提升共付机制及比率;三是有加有减,加强对贫、急、重、危疾病人的保障,减少浪费;四是改革后维持高度资助,整体公营资助率目标维持在90%;五是为令市民明白、接受改革过程,改革会循序渐进,目标在5年内达至。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记者蔡启文 摄


  公立医院新增“万元封顶”制


  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陞表示,急症室需要集中照顾危急病人,期望调整收费后可减少非危急的病人前往急症室。公立医院亦新增“封顶”制度,全年收费上限,每人每年收最多1万元,适用于自费药械以外的所有收费项目,预料约7万名经常要使用医院服务的重症病人将受惠。


  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陞。记者蔡启文 摄当局亦将改善费用减免机制,放宽申请资格、涵盖范围及期限,预料合资格受惠人数,将由现时约30万人增至约140万人。另外,医管局会加强危重病人的药械保障,加快引入更多有效创新药械,放宽安全网申请资格,让更多中产病人获安全网资助,购买自费药物。


  各界促做好新收费方案解说


  香港各界高度关注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收费详情。昨日(3月25日),多个团体及政团表示欢迎政府检讨收费架构,亦促请慎重考虑收费价格,并做好解说和教育工作等。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表示,检讨公营医疗收费架构,有助提升医疗体系可持续性,让公帑更为用得其所。改革后整体补助率仍维持约九成,与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补贴率约80%)相比,香港仍维持高补助水平,确保市民健康得到保障。同时,他促请政府提升门诊及其他基层医疗服务承载量,包括提供更多夜诊服务和善用社区药房;亦建议按市民收入水平厘定多层级收费上限,并在检讨收费时多考虑市民负担能力差异。


  社区组织协会担心收费调整不利基层市民及夹心阶层的长期病患者,认为应透过全面收费减免制度确保他们得到适切治疗;促请政府改善公营基层医疗服务,如增加家庭医学诊所、社区护理服务等,以分流急症室服务使用者。


  民建联卫生事务发言人、立法会议员梁熙形容今次改革“大刀阔斧”,惟担心有市民因收费较以往昂贵而避免就医,期望政府多聆听市民意见,慎重考虑调整收费。他亦期望延长夜间普通科门诊服务时间至凌晨1至2时。工联会会长、立法会议员吴秋北形容今次改革是“迎难而上”,可确保医疗系统可持续性,及精准运用有限资源。工联会强调,政府须确保整体医疗“量”和“质”都不能减,要让医疗资源更精准帮到有真正需要的群体;促请政府主动协调私人诊所在屋邨商场的合理布局,建议除增加诊所数量外,推动私人诊所延长服务时间,包括发展假日门诊及夜间诊症服务等。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李铭欣、冯仁乐、蔡启文


  编辑:王锦坤


  封面:杨亮


  校对:金霞


  监制: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