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元护理费实付675元!义乌这项政策太棒啦!子女再也不愁了!
当前,我国长期失能人员逐渐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失能人员保障滞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018年,为破解失能照护难题,义乌市长期护理保险被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家庭护理员跟随居家护理多年的老人来到长护病房,成为一名机构护理员
作为国家重点联系城市之一和省级试点城市,义乌率先在义乌建立长护保险制度,逐步整合医疗、养老及护理资源,培育护理服务产业发展,为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提供保障,取得较好的成效和社会口碑。
自2018年10月运行以来,已累计惠及5188名失能人员。
护理服务更专业 失能老人得保障
9月14日,义乌市城西养老中心养老护理员卞金标捧着饭菜走进失能老人陈金菊的房间。“奶奶,来,我们吃饭了,今天有你爱吃的菜!”卞金标说,陈金菊跟其他老人的作息不大一样,每天午饭时间就要睡午觉,所以他们一般会在上午趁她醒的时候先喂点饭,等下午2时多醒过来,再给她喂些点心。
今年年初,83岁的陈金菊因老年痴呆、慢性肺炎、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病情加重,导致中度失能,需长期卧床照护。由于子女工作都很忙,家人商量后,决定把她送到养老中心。“看到姐姐在养老机构被照顾得这么好,我就放心了。”陈金菊的弟弟陈兴华说。
在长护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像陈金菊这样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中心,享受机构专业护理服务。
在义乌市上溪镇里美山村,87岁的村民吴琅兴因脑梗、心脏病导致重度失能,需长期使用鼻饲管和导尿管。每当需更换管道,就得几个家属合力扛着老人去镇卫生院,大费周折。
去年4月,义乌启动长护保险上门医疗服务,充分整合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资源,由各镇街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等组成家庭医生团队,为失能人员及时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包含导尿、鼻饲置管、压疮换药、静脉采血等28项医疗护理。
针对吴琅兴的医疗需求,上溪卫生院主治医师陈金高每月定期上门进行医疗护理,为老人更换鼻饲和导尿管。“真是帮了大忙,感觉轻松很多。”吴琅兴的儿子说。
目前,义乌已有17家上门医疗护理机构,1560余名在册医护人员随时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城乡一体全覆盖 基金支撑可持续
入住养老中心时,陈金菊的护理等级属于“特级护理”,每月护理费用为2700元,这让家属最初不免有些犹豫。
今年4月,陈金菊通过长护险失能评估,每月只需支付675元。陈金菊的儿子陈炜说,长护保险不仅提供照护服务,更为失能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义乌市医疗保障局负责人介绍,义乌长护保险经过两年的制度实践,目前已形成覆盖全民、待遇均等、服务便捷的基本政策体系和经办服务机制。
在基金筹集上,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同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目前人均筹资标准为123元/年,由政府、单位、个人分担。其中,职工和城乡居民个人负担36元,单位缴费和财政补助87元;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人员、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众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补助。
“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员,经评估符合长护保险待遇享受标准,接受护理服务的,享受长护保险待遇。”义乌市医保局负责人介绍。
在经办方式上,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人保财险义乌市分公司作为第三方承办单位,采用“经办服务+风险保障”的模式,在弥补政府经办人员不足的同时,促使商保公司主动发挥其精算、信息、客服、风控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基金使用效率。
在待遇标准上,按照居家上门护理、养护机构护理和医疗机构护理的不同服务形式,实行待遇差异化支付。
目前,居家上门护理服务包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90元/天,基金按80%的比例支付;养护机构护理服务包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90元/天,基金按75%的比例支付;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包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130元/天,基金按70%的比例支付。
其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人员、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众发生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内的费用由基金100%支付。
截至7月底,义乌市长护保险参保人数达102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为99.61%,筹集基金1.2亿元,累计为失能家庭减负9000万元。目前,长护基金运行平稳,略有结余。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培育护理力量 发展护理产业
因为先天性脑瘫,6岁的失能儿童小凯(化名)生活不能自理。由于需要长期照护儿子,母亲楼来英放弃工作一直陪伴照顾。
2018年10月,小凯经过失能评估,符合长护保险保障范围,享受长护保险待遇,楼来英成为儿子专属家庭护理员。
去年,在义乌市政府和复旦大学战略合作的基础上,义乌市医保局牵头组织失能人员护理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培训工作由复旦大学课题组、义乌市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浙江机电技师学院共同实施。通过培训,提升家庭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认可,培育护理服务力量。
经过长护保险护理专项职业能力培训,楼来英有了一定护理专业技能,成为义乌市福利院一名护理员。在照护失能儿子的同时,她也逐渐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目前,义乌市长护保险的定点护理机构已达33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8家,共计养老床位4515张、长护床位678张;医疗护理机构22家,共计长护病房90张、家庭病床62张;上门护理服务机构3家。
近期,还会有三家大型医养机构将纳入定点管理,养老床位将增至6000张以上。加上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和长护保险上门护理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有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通过职业化培训的3000多名家庭护理员,将成为护理机构的后备资源,进一步提升护理产业供给能力。
随着护理产业供给能力和机构护理水平的“双提升”,义乌市失能人员机构护理比例有较大提升。
目前,机构护理占比达52%,其中机构上门护理达32%,实现机构专业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解决“压床”难题 基金绩效更优化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近5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65岁以上老人耗费近30%医疗总费用,是全部人群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
这些患慢性病的失能老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还需要基础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支持,每次发病住院少则一两个月,多则超过半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还不得不辗转于多家医院反复住院。
实际上后续临床治疗意义已经不大,但回家后又无法护理,导致长期“压床”,甚至选择“住院养老”,占用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
85岁老人杜子茂因中风后遗症在多家医院反复转住院,近两年所花的医疗费用超过20万元。
去年11月,他转入长护病房开始享受长护待遇。“这几年,老人因为中风后遗症逐渐恶化,家里没有护理能力,只能选择长期住院,除去医保报销,自付医疗费加上护工费用,每个月需要承担8000多元。后来我们了解到长护政策,转入长护病房后,每月自付3000元左右,而且老人不需要再反复转院了。在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让我们省心了不少。”杜子茂的女儿杜一丹说。
去年,义乌规模最大的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中心——怡乐新村开出了佰仁堂老年病医院,第一时间被义乌市医保中心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不但解决了养老服务中心入住老人的日常就医购药问题,还能为周边提供专业及便捷的医疗服务,成为义乌探索医养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据统计,通过长护保险医养结合的政策支持,义乌养老机构长护专区累计服务31.72万床日,医疗机构长护病房累计服务1.18万床日,家庭病床累计服务1345床日。
每年,仅长护病房和家庭病床缓解医院“压床”就可减少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1000万元。
来源:金华日报 | 作者:朱翔 郭方红
监制:龚望平|主编:沈颖洁 |责编:刘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