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但以下是诈骗犯最常使用的五种典型方法,结合案例和防范建议整理如下:


  一、电信冒充诈骗


  **手法特点**:


  - 冒充公检法、银行、社保局等权威机构,以“账户异常”“涉嫌犯罪”等理由威胁转账。


  - 伪造来电号码(如+852开头境外号),发送虚假通缉令或法律文书。


  - **案例**:2023年杭州某市民接到“警方”电话称其卷入洗钱案,被骗转账98万元。


  **防范建议**:


  - 官方机构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挂断后主动拨打110核实。


  - 警惕“安全账户”“保密协议”等话术,政府机关无此类操作。


  ---


  二、网络钓鱼诈骗


  **手法特点**:


  - 发送伪装成正规平台的短信/邮件,内含木马链接或虚假网页(如“ETC过期”“快递丢失”)。


  - 诱导填写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实施盗刷。


  - **案例**:2022年某高校学生点击“学费退款”链接,半小时内账户被转空5万元。


  **防范建议**:


  - 不点击陌生链接,手动输入官网地址查询。


  - 银行验证码是最后防线,绝不向他人透露。


  ---


   三、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手法特点**:


  - 通过社交群、短视频鼓吹“高回报低风险”项目(虚拟币、外汇、区块链)。


  - 初期小额返利诱导加大投入,后卷款跑路。


  - **案例**:上海某“炒币”平台2023年爆雷,2000人损失超3亿元。


  **防范建议**:


  - 年化收益超6%需警惕,查证平台是否具备金融牌照(证监会官网可查)。


  - 拒绝“内部消息”“稳赚不赔”等话术诱惑。


  ---


  四、情感诈骗(杀猪盘)


  **手法特点**:


  - 婚恋网站或社交APP打造“完美人设”,建立感情后诱导投资/赌博。


  - 利用心理学PUA手段制造紧迫感(如“为未来买房”)。


  - **案例**:2021年深圳一女性被“男友”诱骗参与虚假博彩,损失320万元。


  **防范建议**:


  - 网恋未见面即谈钱必是诈骗,视频验证对方身份。


  - 提防“跨国工程师”“战地医生”等虚构职业。


  ---


  五、刷单兼职诈骗


  **手法特点**:


  - 以“居家赚钱”“点赞返现”为诱饵,前期支付小额佣金获取信任。


  - 后期要求垫付大额资金,以“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返款。


  - **案例**:2023年江苏一大学生参与“短视频点赞”兼职,被骗光学费2.8万元。


  **防范建议**:


  - 牢记所有刷单均违法,拒绝任何垫付要求。


  - 正规兼职无需缴纳“入职费”“保证金”。


  ---


   新型诈骗补充预警


  - **AI换脸诈骗**:利用AI模仿亲人声音面容,要求转账。*应对:设定家庭密语,转账前当面或视频确认。*


  - **医保诈骗**:谎称“医保卡停用”,诱导点击钓鱼网站。*应对: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官网核实。*


  ---


   终极防骗原则


  1. **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2. **两查一打**:查官网、查官方电话,拨打110反诈专线咨询。


  3. **科技防护**: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遇到可疑情况可立即通过支付宝“安全中心”或微信“腾讯卫士”举报,保护自身及他人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