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07:03 |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杨林峰


  最近,建于1995年的桐乡市屠甸镇卫生院有了全新面貌:每间诊室内,不同科室的基层医生各司其职,忙着给百姓看病、开方;门诊楼旁,一座有着50张床位的病房正在重新装修,即将运行。根据卫生院“晒”出的成绩,今年1-6月,这里的门急诊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92%。


  就在几年前,受地理位置影响,屠甸镇的不少患者还习惯到杭州、上海的大医院看病,覆盖5万居民的卫生院曾面临着患者较少的困境。


  “流”出去的患者为什么能够留下来? 今年1月,桐乡市作为全省11个医共体试点之一,开启了“强基层”的探索之路。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记者看到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变化。


  屠甸镇卫生院一间诊室内,内科医生钱国彰正在接诊一名“老慢支”病人,确诊后他快速给出抗炎、吸氧的治疗方案。这类在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现在卫生院的医生已经能够应对有方。


  今年3月,包括钱国彰在内的72名卫生院医务人员,都收到了一份桐乡市卫计局制定的病种目录。根据这份目录,包括“老慢支”在内的86种疾病必须在基层卫生院首诊。


  “成为这些疾病的第一道‘把关人’,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屠甸镇卫生院院长富东伟告诉记者,在卫生院的医共体牵头单位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36名专家主动担任基层医生的“智囊团”,他们定期卫生院带教、查房,除此之外,双向转诊平台上的专家号源也向卫生院倾斜,点对点的精准转诊,让病人更愿意留在卫生院首诊。


  除了医疗技术能力的转型升级,政策的倾斜也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在另一间诊室内,当地患者张建强正在开高血脂的药物,慢性病连续处方制度推行以来,他和许多基层患者一样,可以一次性开出12周的药物。记者在他的结算单上看到,每月三盒胶囊总价102元,他最终自负51元。根据桐乡市医保报销比例明细,社区卫生院的居民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为50%和85%,市内二级医院的居民门诊、住院报销比例为10%和75%。这种“基层高于城市”的报销制度,成为规范分级诊疗秩序的经济“杠杆”。


  几个月之内,屠甸镇卫生院的病房将装修完毕,重新运行。不同于公立医院的病房,这里将承担更多慢性病、疑难杂症病人的后续治疗,让他们“回”到基层,从而腾出公立医院的空间。


  “强基层的最终目的,是规范分级诊疗的秩序,患者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找到医生。”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唐建良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目前桐乡市基层首诊率提升14个百分点,市域内就诊率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