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机都赶不上它!”14天花掉234万,ICU是在救人还是敛财?
进ICU住了14天,却花了234万,17岁的小豪惊呆了。
他被这个天文数字打蒙了头,14天,234万,怎么会花这么多钱?就算印钞机也赶不上这个速度吧?
小浩是个普通高中生,原本他是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的,结果不知道怎么晕了过去。
老师立刻送他去了医院,检查得知小浩患的是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这个病是硬脑膜动静脉之间的短路,平时主要表现就是头痛,还会出现眼睛红肿和手不自觉颤动的情况。
但小浩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以为头痛就是学习累的,并没有当回事。
结果他久坐之后参加体育课进行长跑,脑部出现了供血不足,颅内动脉的硬脑膜支供血跟不上,当场出现了晕厥。
这种疾病一般都是先天性造成的,小浩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唯一的治疗办法只有开刀。
早在三年前,小浩因为这个病做手术就已经花了几十万,且当时医生就告知家长,这个病很有可能一次性治不好,后续花费很大。
父母自然不会看着儿子生病不管,声称付出一切也要救他,立即签署了手术同意书。
但因为小浩开颅术后出现了短暂的并发症,病情一直不稳,于是被送进了ICU。
在ICU经过两周的治疗,小浩的病情终于趋向稳定,生命体征趋于正常,于是转回了普通病房。
父母又喜悦又发愁:
喜的是儿子终于保住了命,调养好了可以重返校园;
愁的是短短两个星期,儿子在ICU的花费超过了两百万元,这就算是家里砸锅卖铁,一时也拿不出来。
有多少人一辈子能挣够234万呢?
即使医保覆盖60%,小浩家里仍然要承担近百万的治疗费,后来小浩的事情被媒体报道,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浩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小豪的母亲在痛哭之后,对医院ICU的收费表示质疑:ICU的收费为什么会那么离谱?医院究竟是靠ICU敛财创收,还是在治病救人?
说一句客观的话,很多人在质疑ICU收费过高的时候,其实对这三个字母缩写并不了解。
ICU,全称Intensive Care Unit,翻译成白话就是“加强治疗病房”,学术上称为“重症监护室”或者“重症医学病房”。
在ICU收治的病人一般都是遇到了比较紧急,多个脏器、身体系统异常的问题;
而ICU的医生可以针对病人多个脏器、系统同时存在异常时快速做出综合评判、制定治疗计划。
ICU里虽不是百宝箱,没有办法百分百地治好病人,但是ICU的建立,对于将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快速抢救过来变成了可能。
根据统计,ICU病人的存活率在90%左右,其中外科ICU的转出率相对较高,在90%以上,内科转出率在70%-80%之间。
而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专科医生做不到的。
从2009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就强制要求二级以上的医院必须设立重症监护室。
可以说,ICU是一所医院最核心的区域,而ICU收治的病人情况相对于一般的病人来说更加紧急、更加复杂。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ICU是一个不愿被提及的地方——重症监护病房,一般进去的人都是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病人身上不是插管子就是插夹子,再加上各种机器响作一团,即便对医疗常识一无所知的人,也会在这样的环境面前觉得腿软。
除了吓人,ICU昂贵的收费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ICU的治疗费用为什么相比于一般的病情收费贵那么多呢?对于医院来说,这些收费其实是都在合理范畴之内,并不是什么敛财手段。
收费昂贵的第一个原因,就是ICU在“救命”这方面成本很高。
首先,重症病房中的设备成本很高。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综合ICU设备配置参考标准》,ICU里配置的各类设备多达30多种。
每个病人情况不同,但都处于紧急救治阶段,所以每个病人的床位都要配置众多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氧源,或是常见的快速血糖仪、心电图机、除颤仪等等。
一些急性肾损伤的重症患者使用的血滤机,价位较高,每使用一次费用可能达到数千元至万元之间;
再像价位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监护仪、几十万元到百万不等的呼吸机……无一不需要燃烧金钱提供运转的资本。
还有经常被提及的昂贵设备ECMO,体外膜肺氧合,又被称为人工心肺机,更是价格让人咋舌。
这种设备能够代替心肺功能进行体外循环,说白了就是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像重度心肺衰竭、心脏移植等手术患者,基本都听过这个机器的名字。
许梅华夫妻俩,一提起这个ECMO,表情就变得格外复杂。
当时许梅华重病入院,医生向她丈夫刘军讲了半天具体病情。
但刘军听不懂复杂的医学用语,只能明白妻子病情非常严重,肺部基本硬成了石头,必须要靠ECMO来救命。
医生提前打了预防针,说这样的仪器只要打开,每天都是在烧钱,而且不是有钱就能烧的起的——很多大城市重点医院的ECMO都空不出来。
最后他们从上海一路联系到杭州,才终于找到一家医院有救命的ECMO,终于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最终在许梅华住重症监护室的13天时间里,他们花了40万。
刘军拿到账单的时候都愣了,他这些天不被允许进ICU陪护,根本不知道钱都怎么花的。
医生解释说,ECMO涉及到了昂贵的一次性耗材,光是开机运转就要花费2.5万元到7万元不等,且不同品牌的ECMO开机运转费用不尽相同,但每天的花费也基本上都上万元。
一条命是救回来了,但是之后漫漫还钱路,许梅华不知道该怎么走。
“我们家的钱就跟水一样,哗哗的流走了,关也关不上。”
除了像ECMO这样昂贵的机器的,ICU的监测、检查、治疗成本、人力和设备成本也非常高昂,所有的治疗设备大概能够花费三千多万。
可是这些钱又不能不付,这些钱每一分都是买命钱,都是这些家人卖命换来的钱,用这些钱来将家人的命换回来。
但凡能够在普通病房得到好的治疗,没有谁愿意住进重症监护室。
ICU病房内的病人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而病房外的家属,除了担心ICU里家人的安危,还要面对成千上万的花费,整天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面临着人性最纠结的问题:
2019年,建筑工曾万洪就因为做了8小时的开颅手术,要在ICU度过术后一周的脑水肿危险期。
父母一开始先是哭着要给儿子治病,但当听见医生说儿子的神志有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苏醒之后,这对农民夫妻又犹豫了。
继续治,就意味要花大笔的钱,给儿子做切管手术,还要用上呼吸机等设备,以及ICU里的监测仪器,还有高级护理、自费药、进口药等。
庞大的经济压力下,没有人不动摇。
他们原本是沉默点头同意了继续治疗,但刚过去十几分钟,又去找医生说需要再做考虑;过了一夜,曾家父母决定放弃治疗。
医生见惯了生离死别,对他们的决定也表示理解,但没想到隔了不久,这对父母再次找上来,又说决定给孩子治病。
“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啊,那还是当爹娘的干出来的事吗!”
18天的治疗过后,曾万洪勉强睁开双眼;而曾家父母要面临的,是了25万元的账单。
尽管ICU高昂的救治费用,让人们望而生畏。但是大多数家庭仍然宁肯砸锅卖铁,卖房、卖车,借钱举债,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亲人的生命。
重症监护室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在危急情况下挽救病人的生命,并不是为了“敛财”而存在。
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进入ICU续命,对于短期治疗就能康复或者降低死亡风险的患者,ICU自然是“起死回生”之所;
但如果是病情较轻、生命体征稳定,或者是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以及晚期疾病患者等,他们即便想通过ICU来救治,也是不符合病情要求的。
相比患者与家属,医生更知道重症监护室意味着什么,通常会尽力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公正的决策。
他们会比患者和家属更专业、更客观的会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潜在风险以及治疗方案,尽量确保患者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治疗。
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对最初“ICU是在救人还是在敛财”的命题,有了自己的判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