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村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第一站,也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达川区启动第三批“微改革·微创新”行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医保服务直达村卫生室。


  在城市,工会驿站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处处有“家”。


  除了歇脚、热饭、饮水,达川区通过第三批“微改革·微创新”行动不断拓展驿站的功能形态、拓宽驿站的服务边际,让广大户外劳动者更有尊严,让达川更具温情。


  医保直达村卫生室 村民报销不出村


  为解决偏远山区的老人“看病难、药费贵、报销难”等问题,在全市微改革行动中,达川区先行先试,于今年9月创新推出“医保直达村卫生室”微改革,在管村镇庞家村、石梯镇磴子村等10个边远山村打造标准化村卫生室,建立医保结算平台,购置医保服务设施设备,搭建医保信息专用网络,提供门诊报销和参保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保服务。


  蹬子村卫生室村医为村民进行“两病”报销。(蔡尧 摄)


  近日,达川区石梯镇桥东村村民董国清来到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村卫生室做中频治疗。“最近腰酸背痛,来卫生室做了理疗,效果很不错,也便宜,关键是还能报账。”董国清笑着说,医生还能帮忙缴纳医保费用,这些真的在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我们村有3000余人,自医保进村以来,村卫生室每月诊疗量可达200余人次,向上转诊仅占5%左右。我在这里工作30余年,以前村卫生室条件很差。现在好多了,添置了很多常规检测、治疗设备,与城里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桥东村村医潘传春介绍。


  达川区把“医保直达村卫生室”微改革作为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任务,利用闲置办公场地,扩大空间,购置电脑、打印机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真正享受到医保改革红利。


  达川区石梯镇磴子村村医温选兵自1990年起就当起村上的“健康守门人”,2007年,他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荣誉。最近,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有关医保政策、系统操作等知识点。


  据温选兵介绍,以前都是手工记账,现在是电子处方、电脑结算。只要有不熟悉的操作,区医保局都会远程指导或派人到现场教学。“现在到村卫生室就医的群众越来越多了,把村医也‘救’活了。”温选兵表示,虽然在基层辛苦,但看见老百姓高兴他也很满足,希望有机会能手把手带一个“接班人”出来。


  村卫生室距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直接。医保进村不但实现“病有良医”,还反哺村卫生室激发新活力,促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目前,7个乡镇10个村卫生室的‘医保直达村卫生室’的微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村卫生室的改造升级,不断提升村民就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接下来,将在全区复制推广,让更多的村民小病不出村、报账不跑路,让村卫生室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靠。”达川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李发达介绍。


  据了解,“医保直达村卫生室”微改革启动以来,达川区10个试点村卫生室提供门诊统筹报销2000余人次,医保参保登记缴费服务5000余人次。


  工会“驿站+” 温情地标“一路生花”


  曾几何时,在达城街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饭点,环卫工人端着饭盒席地而坐;午后,零工抱着扁担靠墙而憩;夜深,外卖骑手趴在摩托车上打盹……


  环卫工人在24小时工会驿站吃饭休息。(图片由达川区总工会提供)


  以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为代表的户外工作者是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城市的整洁、便利做着重要贡献。我国不断加大户外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有效解决其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问题,工会驿站作为户外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达川区近年在城区陆续建设78个工会驿站,并不断添置驿站设施,完善驿站功能。特别是今年以来,破解“运、管、服”难题,探索工会“驿站+”微改革,延伸服务时间、内容以及服务对象,全方位做好职工娘家人。


  “驿站+” 体现在服务时间上的“+”


  达川区三里坪街道四合社区有多名环卫工人负责辖区卫生清洁工作,其中,张玉桂是一名老环卫工作者,已经在达川区工作了19年4个月,早班5点上班,晚班(延时)21点下班。以前,没有专门的场所供环卫工人热饭、打水、休息,张玉桂每天用饭盒带饭,饭盒的最下层装些开水,让饭菜保温。工作期间有时候将饭盒寄存在别处,更多的时候是直接放置在树下,夏天到饭点吃饭时,饭菜还有些温度,但冬天饭菜基本上已经凉了。


  24小时工会驿站。(何双将 摄)


  今年5月13日,达州首家24小时工会驿站投用。


  该驿站位于三里坪街道四合社区达川区总工会机关大门口,虽只有四五平方米的小空间,但空调、烧水壶、微波炉等必要设施一应俱全,全天24小时开放,早班、晚班的环卫工人以及夜班的外卖骑手都可以在此休息、热饭、喝水等。


  “现在每天都能吃到热饭热菜,早晚天冷休息时还可以吹空调、喝热水,条件好多了,很感谢他们!”张玉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达川区正逐步开放更多的24小时工会驿站。


  “驿站+” 体现在服务内容上的“+”


  12月22日下午3时,达川区劳动者大本营“达工影院”放映了一部《黑暗森林》电影,精彩的警匪追逐、搏斗场面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让观众过足了瘾。


  “达工影院”是达川区总工会为全区职工推出的一项免费观影活动,影院设置在位于达川区翠屏街道新南社区的劳动者大本营,可容纳40人左右,每周日下午3时放映一部电影,辖区职工、群众可自行前往观看。


  “达川区劳动者大本营,让你累了歇歇脚、渴了喝喝水、手机没电充充电,每一站都是您的家!”达川区劳动者大本营门前的滚动屏上显示着这样一句话。


  “这只是工会驿站的最初最基础的功能。”达川区总工会网社部负责人张琳敏介绍。劳动者大本营2023年7月建成投用,一年多来,成为了达川区服务辖区职工的重要阵地,劳动者休息室、心理咨询室、妈咪宝贝屋、医药室、影院、职工书屋等一应俱全。


  劳动者大本营门口显眼处摆放着一排招聘启事。


  “目前全区所有工会驿站都设置了招聘专栏,我们主要是从社区、工业园区等渠道收集的信息,每个月更新两次。”张琳敏介绍。达川区总工会把辖区工会驿站变成一个个求职点、招聘点,搭建就业平台,深入了解企业用工数据,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意见,建立求职意向清单,实现用工需求和求职意向实时有效对接,在工会驿站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专场招聘,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达川区劳动者大本营。(何双将 摄)


  7月17日,劳动者大本营举行了一场亲子烘焙活动,孩子们兴趣十足,蛋糕制作成功后,迫不及待让爸妈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成果,20个职工家庭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


  7月26日,达川区总工会组织30名职工子女开展工会驿站游学活动,让孩子近距离了解劳动者日常工作,体会工作的辛劳。蛋糕制作、游学、亲子阅读、少儿观影、工作日托管……


  今年暑假,达川区依托工会驿站举行的系列暑期关爱职工子女活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为家长解决了无人带娃的后顾之忧。


  12月中旬,达川区总工会2024年第三期公益服务项目落下帷幕。此前,在劳动者大本营,每周一、周五举行二胡培训;每周二、周四举行吉他、八段锦培训,好不热闹。


  “驿站+” 体现在服务阵地上的“+”


  为破解运维难题,达川区总工会采取“企业孵化、招标运维、委托运维”三种运维方式,与部分企业、银行等开展工会驿站共建共管,并加强督导和评价管理,进一步扩大驿站数量和覆盖人群,打造劳动者15分钟服务圈,每年节约运维管理经费150余万元。


  “驿站+” 体现在服务对象上的“+”


  位于天益广场的共享驿站,除了环卫工人等在此休息、喝水、热饭,平时也有很多普通群众在此聊天、打扑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受众群体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功能有别、定位不同的工会驿站。这些工会驿站并不是一个个形象工程,我们把实事做实、好事做好,将部分驿站的服务人群从户外劳动者延伸到普通职工、广大群众,让驿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挥其最大价值。”达川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吴婷婷表示。


  冬日的一口热饭,温暖劳动者的心;深夜的一盏灯光,点亮城市的温情地标。达川区的一个个工会驿站正不断提质扩面、“一路生花”,让劳动者更有尊严,让达川更具温情。


  来源:达州融媒 记者:何双将 编辑: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