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门槛费,科学名字叫起付标准,这是各地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专用名词。门槛费就是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后,到医院看门诊或是住院时,医保基金支付参保人门诊费用或是住院费用的起付标准或是起付线。


  门槛费,原本的意思就是门槛,农村的房屋每家每户都有大门,都会修建一个门槛,在门槛之外,任何人都是可以经过的,进入了门槛之内就算回到家了,外人跨过这道门槛,就算进到了家,就算是家里的客人,家人就会进行招待。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单位缴费部分全部划入医保基金,个人缴费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由个人缴费和国家补助部分构成,全部划入医保基金。


  所谓医保基金就是大家筹集医疗费用的一种方式,凡是参与筹钱的人,生病住院都可以享受医疗报销的待遇。医疗保险也是大家筹集资金一种办法,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既有国家补助部分,也有单位缴费部分,还有个人缴费部分。


  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是以统筹区作为一个筹资单位。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区,是以地市级行政单位作为统筹单位。还没有达到省级统筹的层次,每一个省辖市,或是一个地区,就属于一个统筹区。


  每一个医保年度,各个统筹区要根据上年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情况作为一个基数,对于今年的医保基金收支情况也要做一个预算,根据这个预算来确定的缴费的比例。这个缴费比例既要考虑国家统一的规定,又要根据本地区的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数来确定,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执行。


  从2023年1月起,全国大部分统筹区,都已经开始实施了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制度,这样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分成了三个部分。


  一是个人账户部分,这是以个人缴费作为基数,按照2%的比例划入。退休人员按照定额划入,最低为上年度统筹区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的2%,高的为2.8%左右;二是门诊统筹部分,门诊统筹部分的支付比例为50%左右;三是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


  由于各个统筹区的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数不同,基金筹集的规模也不同,这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挂钩的,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筹集到医保基金可能会更高,经济发展不好地方,筹集到医保基金可能就会少一些,但总体上要确保收支平衡。


  为了确保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参保人到医院看病时,就需要设置一个起付标准,也就是所谓的门槛费。门槛费的设置有一个平均的标准,这个平均标准是根据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或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作为计算基数,动态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每年不完全一样。


  门槛费分为门诊报销的起付标准,这是以年度的来设置的,比如现在很多地方的门诊起付标准平均为每年200元到300元,这是按照年度的来支付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医保缴费年度内,只要全年的到门诊看病累计费用超过了200元或是300元以上的部分,统筹基金就可以按照比例进行支付,但最高不能超过年度确定的支付限额。


  住院费用的门槛费相对就比较高一些,而且是按照住院次数来计算,其中一年多次住院的可以递减,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也是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的范围之内。


  凡是涉及医保基金支付的门诊统筹费用,还是住院的统筹费用,都会有门槛费,这个门槛费实际有一定限制性作用。是确保医保基金能够能真正使用到重大疾病患者的身上,也是防止小病大医的一种方式。


  比如一般的小毛病,本来到附近药店买几颗药就能解决的,但有的人为了报销医疗费用,要到二级医院或是三级医院去看病,这样就要支付门槛费,自己可能就会想想是否划算,有可能会取消去大医院的想法,因为门槛费也会大大高于自己买药的费用。


  综上所述,去医院看病就医要缴纳门槛费,主要是针对参保人看病时设置的一道最低的门槛,既有限制性消费的因素,也是确保医保基金安全的屏障。防止参保人和医院联合滥用或是诈骗医保基金的行为发生。虽然感觉不是很合理,但也是一种限制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