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到底要怎么用才能报销,一次性给大家讲明白!
明明交了医保,满心期待能报销点门诊费用,可到了医院,窗口工作人员冷冰冰一句 “报不了”,多问几句还不耐烦,这心情瞬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期待跌到谷底。医保到底咋用才能报销啊?别急,今天咱就来一次性把这事儿讲得明明白白,让你以后看病不再一头雾水!
咱们先来聊聊医保的两个账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这就好比我们的钱包,有两个不同的夹层。
统筹账户可是报销的关键!结算单上 “统筹基金支付” 的金额,就是咱们实实在在报销的钱。要是这部分是 0 元,那很遗憾,这次就没享受到医保报销。想从这个账户里 “掏钱” 报销,得满足 “两定点” 的要求,也就是定点药店和定点医院。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对使用范围也有规定,像湖南的居民医保门诊报销,就只能去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医院;湖南的职工医保在定点药店买药也能走门诊统筹报销。所以,看病买药前,一定要搞清楚能去哪儿用。
再说说个人账户。公司缴纳医保时,咱们每月自己交的那部分钱会进入这个账户。医保报销后需要自付的部分,或者没报销的部分,就可以从这里出。不过要注意啦,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大学生医保)是没有个人账户的,有些地区的灵活就业医保也没有哦。
医保报销可不是无限制的,它有起付线和封顶线。起付线就像是一道门槛,符合医保报销范围的费用,只有跨过这道门槛,也就是起付线以上的部分才能报销,以下的就不能报啦。不过,这个费用可以累计,达到标准就能享受报销。
封顶线则是年度支付限额,这一年里,医保最多能给咱支付这么多钱,超过的部分就只能自己掏腰包了。这就好比给医保报销设定了一个 “天花板”,大家心里要有个数。医保报销的范围分为三大目录,这可是决定哪些费用能报销的重要依据。
药品目录里,甲类药是 “性价比之王”,全额 100% 纳入医保报销,价格实惠效果还好;乙类药只有一部分能报销,另一部分得先自己付,不过治疗效果也是杠杠的;丙类药就比较特殊了,大多是进口药或者特效药,全部都得自费,不能走医保报销。
诊疗项目也分常规和非常规。常规的像手术费、检查费这些都在报销范围内;而非常规的,比如美容、体检这些项目,医保就不管啦。
医疗服务目录方面,治疗过程中必须要花的费用,像床位费、正常的护士护理费是可以报销的;但像额外请护工这种非必须的费用,就不能报销了。
怎么知道某项费用能不能报销呢?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问护士或者医生;要是想自己弄清楚,就进入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查询,虽然麻烦点,但心里更有底。
想让医保报销得更多,这里面可有不少小窍门。
看小病优先选择基层或者一级医院,这些地方报销比例更高,起付线要求还低。就拿门诊来说,社区医院没有起付线要求,报销比例能达到 70%;而三甲医院起付线标准是 100 元 / 次,累计不超过 300 元 / 年,报销比例只有 60%。所以,一些小毛病就别往大医院挤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多报销。
最后,咱们来看看医保结算单上那些费用都是啥意思。
“统筹基金支付”,这就是医保报销的金额;“全自费 / 个人自费”,是医保报销范围外的费用,得全部自己承担;“个人自付”,是起付线以下或者封顶线以上的部分;“个人先行自付”,是因为用了乙类药,不能全部纳入医保报销,得先自己支付一部分。“总费用” 就是本次就医一共花的钱。
报销金额的计算公式是:报销的金额 =(总费用 - 全自费 - 个人自付(含起付线标准和超限额自付) - 个人先行自付)× 报销比例。搞懂了这些,再看结算单就一目了然啦。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