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少儿医疗保险乱象亟待解决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孩子健康保障意识的提升,少儿医疗保险市场迅速扩张。然而,这一本应承载家庭希望、守护儿童健康的领域,却乱象丛生,从模糊条款到虚假宣传,再到名不副实的增值服务,种种问题让无数家长陷入“理赔难、退保难”的困境。
广东的徐女士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去年8月她为孩子购买了800多元的少儿医疗保险,然而在孩子两次患上肺炎后,保险公司均拒绝理赔。第一次的理由是90天等待期内患病不予理赔,第二次则以等待期内曾患肺炎属于“既往病史”为由再次拒赔。
保险条款本应清晰透明,成为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任契约”。然而,现实中,许多少儿医疗保险的条款却如同“迷宫”,充斥着专业术语与隐含限制。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违背了保险合同的公平性原则,更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100%赔付”“全范围覆盖”“0免赔额”……这些诱人的宣传语,成为保险公司吸引家长的“杀手锏”。然而,当消费者真正需要理赔时,却发现宣传中的“美好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这种虚假宣传的本质,是保险公司利用家长对孩子健康的焦虑心理,进行“精准营销”。宣传页上的华丽辞藻与合同中的冰冷条款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担,而非商业噱头的堆砌。当家长为“高端服务”支付高额保费,换来的却是与承诺严重不符的体验时,保险的价值便被彻底消解。这种“高价低质”的乱象,不仅浪费了消费者的金钱,更透支了社会对保险行业的信任。
少儿医疗保险乱象的频发,折射出监管体系的滞后与部分企业的逐利短视。当前,保险行业的监管仍存在盲区,条款设计的合理性缺乏有效审查,宣传内容的真实性难以全面核实,消费者投诉的处理机制也不够高效。这导致部分保险公司敢于铤而走险,以“擦边球”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与此同时,行业竞争的加剧催生了“重营销、轻服务”的畸形生态。部分保险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再通过模糊条款与增值服务“缩水”压缩成本。这种短视行为虽能带来一时利益,却给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解决少儿医疗保险乱象,需多方合力。首先,监管部门应强化事前审查与事后追责,建立条款备案制度,要求保险公司对关键条款进行显著标识,并严惩虚假宣传行为。其次,行业协会需推动标准化建设,制定少儿医疗保险的示范条款,明确保障范围、理赔条件与增值服务标准。此外,消费者教育同样重要,家长需增强风险意识,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被“美好承诺”蒙蔽。
少儿医疗保险关乎孩子的健康与家庭的幸福,绝非可以任意“套路”的商业游戏。从条款设计到宣传销售,从增值服务到理赔兑现,每一个环节都应经得起法律的审视与道德的拷问。唯有让保险回归“雪中送炭”的本质,才能真正为家庭撑起“保护伞”,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作者 王琦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