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数人不愿意做肠镜?院士:做一次肠镜,或能保5年没问题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在公开演讲中强调:"做一次高质量肠镜检查,能让结直肠癌风险降低72%,保护效力可持续5年以上。"
但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肠镜筛查率不足15%,远低于日本(63%)和韩国(58%)等邻国。这把能提前5-10年发现癌前病变的"生命放大镜",为何始终难以走进大众视野?
肠道里的"隐形战场"
人体肠道展开面积可达3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网球场大小。这个蜿蜒曲折的"战场"里,腺瘤性息肉如同定时炸弹,从萌发到癌变平均需要8-15年。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在普通人群中检出率达7.2%,而这些病变在肠镜下只需5分钟即可精准切除。
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团队对10万例肠镜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早癌检出率与检查质量直接相关。
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下,近端结肠病变检出率可提升40%。这解释了为何同一台设备在不同医院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筛查效果。
跨越心理"三座大山"
"检查前要喝3升泻药,相当于连喝6瓶矿泉水""检查时会从肛门插管子"……这些坊间传言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实际上,现代肠镜检查已实现全程无痛化。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赵晓晏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无痛肠镜就像给肠道做SPA,睡一觉就能完成深度清洁检查。"
经济因素同样不容忽视。虽然医保已覆盖普通肠镜费用,但部分患者仍担心后续治疗负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数据显示,早期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95%,治疗费用约5万元;而晚期患者生存率不足15%,费用常超30万元。
中西医结合的"防护盾"
在预防层面,《黄帝内经》"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主任刘绍能建议:"舌苔厚腻、便溏或便秘交替、腹部隐痛人群,应提前进行筛查。"
这类体质人群可配合服用参苓白术散等健脾化湿方剂,但需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对于抗拒检查者,粪便DNA检测提供过渡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最新研究显示,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对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达63%,特异性93%。虽然不能完全替代肠镜,但可作为初筛手段。
技术革新打破认知壁垒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让肠镜检查如虎添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红刚教授团队开发的内镜精灵,能实时识别微小病变,使息肉检出率提升近20%。
这项技术已在全国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相当于给内镜装上"火眼金睛"。
更令人振奋的是,胶囊内镜技术取得突破。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的磁控胶囊肠镜,通过体外磁场控制实现全结肠检查,准确率与传统肠镜相当。
虽然目前费用较高(约4000元),但为特殊人群提供了新选择。
个体化筛查方案指南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建议:
1. 40岁起进行风险评估,高危人群立即筛查
2. 50-75岁人群每5-10年定期检查
3. 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0岁或比最早患病亲属年龄早10年
4. 炎症性肠病患者每年进行染色内镜检查
检查前3天要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饮水、多运动、多膳食纤维;少油腻、少辛辣、少不易消化食物。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高空作业,可适量饮用生姜红枣汤缓解腹胀。
打破沉默的"肠道革命"
广州中山六院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教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58岁的张先生因"痔疮出血"就诊,肠镜意外发现3处早癌病变。微创手术后,他不仅保住肛门功能,治疗费用仅为晚期患者的1/6。
这个案例印证了"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的医学箴言。
随着医保政策调整,北京、上海等地已将无痛肠镜纳入门诊报销范围。部分地区还推出"肠镜检查车"下乡服务,让偏远地区居民也能享受三甲医院资源。
这场关乎生命的"肠道革命",正悄然改变着国人的健康观念。
参考资料:1.《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李兆申等.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3.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4.杨爱明等.北京地区结肠息肉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第6期)5.于红刚等.人工智能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2年第3期)6.《黄帝内经》脾胃论相关章节(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