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民心中的人大代表沈燕芬!!养老金与务农年限挂钩!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90后全国人大代表、返乡新农人沈燕芬提交的多项建议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广东省增城区农机联合社的带头人,沈燕芬扎根农村一线,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她的提案聚焦“农民权益保障”和“农业可持续转型”两大主线,提出了农民养老金与务农年限挂钩、农机手职业化发展、农田碳汇交易试点等具体建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思路。
破解农民养老困境:让“种地也能攒养老钱”
当前,我国农村灵活就业群体(如临时工、季节工)的社保覆盖率不足,农民养老金普遍偏低,每月仅200元左右,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此,沈燕芬提出三大创新机制:
1. “合作社+财政+农民”三方共担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社为灵活就业农民购买社保,破除参保年龄限制,财政资金按比例配套支持。据估算,若全国20%的合作社参与试点,可覆盖800万农村灵活就业人员,财政撬动比达1:5。
2. 养老金与务农年限挂钩:借鉴城镇职工养老金的调整模式,将农民种地年限纳入养老金计算体系,并对高龄农民增发“务农贡献津贴”,体现农业劳动的长期价值。
3. 探索“以工养老”弹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在务农过程中积累养老资金,真正实现“种地养老”。
沈燕芬强调,农民养老金改革需兼顾公平与激励,让老一辈农民享受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红利”,解决“以农养工”历史遗留问题。
赋能农机手:让“铁牛”与“新农师”共舞
我国农机保有量已突破2亿台,但农机手群体面临技能断层、保障缺失等难题。沈燕芬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三方面建议:
1. 普惠化农机保险:降低农机事故导致的返贫风险,保障农机手职业安全。
2. “师徒制+网格化维修”培训体系:推广“老带新”技能传承模式,建立乡村维修服务网络,解决“用不好、修不了”的痛点。
3. 免征农机手个税:通过税收优惠增强职业吸引力,培育更多年轻“新农师”。
沈燕芬认为,农机手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她创立的广州增城农机联合社已整合8家合作社,引入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培育了一批90后农机手团队,成为当地农业服务的标杆。
激活农田碳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真金白银”
农田碳汇是沈燕芬提案的另一大亮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超5亿吨,但碳汇价值尚未有效转化为农民收益。她提出:
1. 制定农田碳汇核算国家标准:科学量化农田固碳能力,为主产区试点交易提供依据。
2. 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汇收益反哺农田建设和农民收入,鼓励低碳耕作技术应用。
3. 设立“减排奖励基金”:对采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推动生态农业规模化。
“农田不仅能产粮,还能‘产碳票’。”沈燕芬的愿景是,通过碳汇交易让农民从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聚焦“人、地、钱”协同发展
沈燕芬的提案始终围绕“人、地、钱”三大核心:
“人”的保障:通过养老金改革和职业化培育,让农民和农机手“有奔头”;
“地”的激活:挖掘农田碳汇潜力,释放土地生态价值;
“钱”的循环:打通财政支持、碳汇收益、合作社分红的资金链,形成可持续的乡村经济模式。
她强调,乡村振兴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需要政策创新、技术赋能和青年返乡的长期合力。作为新农人代表,她正推动建立职业晋升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让乡村成为充满希望的舞台”。
从田间到两会,新农人的时代答卷
从深圳白领到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再到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的转型之路折射出新一代农民的责任与担当。她的建议既关乎农民个体的“养老钱”“安全网”,也指向农业整体的“低碳转型”“现代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正如她所言:“只有让农民有保障、农业有潜力、农村有未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活起来’。”
*本文仅供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