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人的“生存悖论”:高学历、低收入、强焦虑

  “月薪5000,房租3000”“工资到账先还花呗”——这届年轻人的钱包,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生存绞杀”。知名媒体人白岩松在两会期间犀利发问:“年轻人没就业没钱,拿什么消费?”


  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而企业裁员潮与“35岁职场门槛”却让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年轻人手握更高学历,却陷入“收入不如父母”“成就赶不上房价”的困境。白岩松直言:“今天的年轻人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政策撬动信心,而非空洞的‘躺平’批判。”


二、白岩松的“救市药方”:减税、保社保、发钱!

  1. 个税起征点翻倍,让年轻人“喘口气”白岩松提议:将35岁以下年轻人的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提高至12000元。以月薪1万元为例,政策落地后每月可少缴税150元,全年省下1800元。“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社会对年轻人的尊重。”


  2. 灵活就业者的“终身社保”外卖骑手、网红主播等2亿灵活就业群体中,青年占比超60%。白岩松呼吁:“社保不断线,年轻人才能敢想60岁后的生活,敢结婚生子!”


  3. 补贴“直给到人”,拒绝中间商赚差价“企业招人补贴直接发给求职者!”白岩松建议用“真金白银”刺激就业意愿。有网友算账:若覆盖1亿青年,年消费潜力可释放1800亿。


三、争议与真相:啃老背后,谁在甩锅?

  白岩松痛批“啃老”污名化:“明明是社会保障缺位,却让年轻人背锅!”


  当房价透支6个钱包、996挤压个人时间,年轻人被迫在“啃命”与“啃老”间挣扎。


  他算了一笔“社会账”:


  • 短期:减税释放的消费力可激活餐饮、文娱等内需市场;
  • 长期:10-12年政策扶持可逆转生育低谷,缓解老龄化危机。

    四、未来之战:救年轻人就是救消费

      中国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


  • 美国秀航母,中国发福利:青岛RCEP签下200亿美元大单,石油人民币撼动美元霸权,但真正的引擎是年轻人的钱包;
  • 从“生存”到“生活”:白岩松强调,“政策善意”需转化为就业公平、产业升级和心理减负。与其骂年轻人躺平,不如帮他们“融化心中的冰”。

    五、结语:别让年轻人输在钱包的起跑线

      白岩松的呐喊,戳破了经济复苏的泡沫幻象:“若年轻人对婚姻、生育、健康都没信心,社会还谈什么未来?”


      当工资到账的“叮”声与希望同步响起,中国经济的春天才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