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迎来华人数学奇迹年:两位北大校友领衔改写数学史
原创 抱一君 元界
2025年的春天,数学界仿佛被按下了“奇迹加速键”——一个34岁的广西姑娘用咖啡杯里的漩涡“搅动”了百年难题,一个35岁的深圳男孩用粒子碰撞的轨迹“拼接”出世纪证明。
王虹和邓煜,两位相差仅2岁的北大校友,一个领衔破译了“旋转针的最小面积”,一个领衔打通了“微观到宏观的物理桥梁”。
网友惊呼:“这是华人数学的‘双星闪耀年’!”
作为王虹,右为邓煜
邓煜:
把“物理乐高”搭成数学奇迹
每天工作8小时40分,读完85页论文还能挑错”——这位MIT卷王,这次玩大了。如果你以为数学家的日常是“闭眼冥想公式”,邓煜可能会用他的日程表打脸:2010年在MIT的第二学期,他选了五六门数学课,同时啃三本书,最高纪录是一周读完85页论文并逐行验证细节,甚至挑出错误。
这位自称“普通做题家”的深圳学霸,最近带着164页的论文,给125岁的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画上了句号。 问题有多牛?
1900年,希尔伯特抛出23个“数学终极难题”,第六问题堪称“跨界之王”——它要求用数学公理推导物理定律,比如从微观的原子运动(牛顿力学)一步步“搭建”出宏观的流体方程(比如描述飞机气流的Navier-Stokes方程)。
简单来说,就像用乐高积木从一粒沙堆出一座城市。
切割算法与“碰撞历史分子”
邓煜团队的关键创新,是设计了一套“切割算法”——把粒子碰撞的复杂轨迹拆解成“费曼图”结构,再像修剪树枝一样剔除冗余部分,确保计算不发散。这相当于在微观粒子的“混乱派对”中,精准找到那条通往宏观秩序的VIP通道。 从IMO金牌到“跨界狂人”
邓煜的“硬核”早有伏笔:2006年,他和“数学天才”柳智宇同获IMO金牌;北大读到大二转学MIT,理由是“想挑战更难的课”。
邓煜毕业于深圳高级中学,北大转学MIT,于201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他和柳智宇等一同获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金牌。
如今,他不仅是芝加哥大学副教授,还是知乎数学话题的“科普段子手”,写过《挂谷猜想为什么像旋转的咖啡杯?》——没错,正是王虹破解的那个猜想。
曾在深圳高级中学就读的邓煜
王虹:
烫伤右臂的少女,用左手写下了“数学情书”
“说我握不住笔?那我只好去握菲尔兹奖杯了”1991年,4岁的王虹在桂林医院被烫伤右臂,医生断言“可能握不稳笔”。谁料,她左手勾着窗帘光影学几何,把小学数学课本当“连环画”,甚至问出“3+5和5+3为什么都等于8?”——母亲后来说:“她把伤痛变成了思维的游乐场。”
挂谷猜想:
让“旋转的针”扫过最小体积*
这个1917年的难题,描述起来像武侠小说:武士在狭小厕所遇袭,需旋转短棒360°挡箭,求扫过的最小面积。数学版更抽象:三维空间中,一根无限细的针旋转时,能否扫过趋近于零的体积?王虹的答案不仅是“能”,还用新冠病毒传播模型反推出几何结构,被陶哲轩赞为“用死神镰刀雕出生命之花”。 蜗牛战术”与咖啡杯灵感
在北大,王虹自创“蜗牛学习法”——把定理拆成乐高,用最基础的公理搭桥。为搞懂拓扑概念,她连续三周在未名湖边画了上百个莫比乌斯环。破解猜想的关键时刻,她盯着旋转的咖啡杯突发奇想:“针的轨迹不就是杯口漩涡的倒影?”于是,乐高积木、意大利面分形、奶奶的毛线针全成了她的“实验道具”。
王虹
北大07级的“天才闭环”从挂谷猜到希尔伯特,他们如何“隔空联动”?网友发现了一个“神奇闭环”:邓煜写科普文解释王虹的挂谷猜想,王虹的研究又为邓煜的流体方程提供灵感。更巧的是,两人同为北大07级校友——王虹16岁跳级入学,邓煜从深圳高级中学保送,同年入校的还有IMO金牌得主柳智宇(后出家为僧)。
网友戏称:“07级北大数学系,怕是开了‘天才批量生产’外挂!”
王虹的“蜗牛宣言”和邓煜的“85页论文周”看似极端,内核却一致:把复杂问题拆到极致。王虹用六年调整142次思路,写废的草稿纸能铺满篮球场;邓煜为验证细节,曾连续工作18小时。正如王虹所说:“天才用翅膀飞,我就用黏液留下发光的轨迹。”
华人数学崛起:
从“追随者”到“定义者”
陶哲轩徒弟、菲尔兹奖候选……他们背后的“华人智囊团”。邓煜的搭档Zaher Hani是陶哲轩的徒弟,王虹的合作者Joshua Zahl是组合学大牛;而陶哲轩本人更是化身“夸夸群主”,为两人成果疯狂打call。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6年菲尔兹奖可能首次迎来两位华人面孔——王虹若获奖,将成为中国首位女性得主;邓煜团队若通过评审,也可能创造“三人同获”的历史。 “伤疤变翅膀”的启示
王虹悄悄资助烧伤儿童康复项目,唯一要求是“病房放数学玩具”;邓煜在知乎调侃:“喜欢诗歌和围棋,因为它们和数学一样美。”
他们的故事不仅关于智商,更关于韧性——当烫伤的手臂化作思维的山脉,当粒子碰撞的轨迹连接宇宙的星河,这群华人数学家证明:最高级的逆袭,是把人生难题变成证明题。 咖啡杯与粒子,仍在旋转
王虹的咖啡杯底刻着新目标公式,邓煜的办公室白板画满了未完成的费曼图。而在地球另一端,无数华人学子正被他们的故事点燃——或许下一个奇迹,就藏在某间教室的后门,某张病床的草稿纸,某杯旋转的咖啡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