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男神肖弘从校园创业到AI革命,Manus一夜刷屏背后的硬核人生
AI时代的“手脑并用”哲学
2025年3月6日凌晨,一款名为Manus的AI智能体横空出世,以“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之名席卷科技圈,其创始人肖弘——一位90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再次站上风口浪尖。从校园创业的屡败屡战,到海外市场千万用户的Monica,再到今日刷屏的Manus,肖弘的创业史堪称中国AI领域的“逆袭教科书”。
一、校园创业:从“试错”到“觉醒”
肖弘的创业基因早在华科校园便已萌芽。2015年毕业前,他主导开发了校园社交应用、二手集市平台等项目,虽未大成,却积累了实战经验。2016年,他敏锐捕捉到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需求,推出数据分析工具“微伴助手”和“壹伴助手”,成功服务超200万企业用户,最终在2020年被某独角兽公司收购,完成第一次商业蜕变。
关键转折点:肖弘曾坦言:“创业初期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在教我如何更精准地理解市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进军AI埋下伏笔。
二、Monica出海:AI助手的全球化突围
2022年,大模型技术浪潮初起,肖弘果断创立Monica,主攻海外市场。通过开发浏览器插件“ChatGPT for Google”,Monica迅速打开局面,集成多模态AI能力(如聊天、翻译、编程),成为海外用户心中的“全能助手”。截至2024年,Monica用户突破1000万,稳居行业头部,并实现持续盈利。
战略眼光:肖弘避开国内红海竞争,以海外市场为跳板,为后续Manus的研发积累了技术、资金与用户信任。
三、Manus引爆AI圈:从“对话”到“执行”的革命
如果说Monica是AI助手的1.0版本,Manus则彻底颠覆了行业认知。这款产品以拉丁语“手脑并用”(Mens et Manus)为核心理念,首次实现从“生成建议”到“交付成果”的跨越。其功能覆盖简历筛选、股票分析、旅行规划等复杂场景,甚至在GAIA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OpenAI同类产品,创下SOTA纪录。
技术突破:
1. 多代理架构:Manus采用独立虚拟机运行,通过规划、执行、验证代理分工协作,模拟人类工作流程。
2. 工具调用能力:自主编写代码、操作网页应用、解压文件等操作,宛如“数字实习生”。
3. 开源计划:团队宣布将开源推理模型,推动行业技术共享。
四、市场与争议:刷屏背后的冷思考
Manus的火爆引发连锁反应:
- 资本狂欢:发布当日,AI智能体板块资金净流入超48亿元,ERP概念股跟涨7%。
- 黑市乱象:闲鱼平台出现万元级邀请码倒卖,官方紧急辟谣。
- 行业质疑:部分声音认为其“饥饿营销”痕迹过重,实际效果仍需验证。
肖弘回应:“技术革新必然伴随争议,但Manus的目标始终是成为人类真正的数字代理人。”
五、未来展望:AI代理时代的新范式
肖弘团队提出“更少结构,更多智能”(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的理念,强调数据与模型的自然进化能力。随着Manus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渗透,人机协作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
行业预言:国海证券称,Manus标志着“AI Agent的GPT时刻”,而OpenAI同期推出的高价企业级服务,则凸显了该赛道的商业化潜力。
技术理想主义者的“手脑”实践
从华科校园到全球AI舞台,肖弘的创业史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映射出中国AI产业的崛起路径。Manus的爆红或许只是起点,但肖弘的野心早已写在团队宣言中:“我们要做的,是让AI从‘助手’进化为‘合伙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