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爆火的Manus创始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实力反超浙江大学?
骄傲!爆火的Manus创始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实力反超浙江大学?
一夜刷屏的AI新星,竟是“华科男”杰作?
“邀请码炒到16万”“官网瘫痪12小时”——2025年3月6日,一款名为Manus的AI智能体横空出世,瞬间点燃全球科技圈。这款号称“全球首款通用AI代理”的产品,不仅能像人类一样解压文件、编写代码、分析股票,甚至能以“全自动执行”的方式完成复杂任务。而更令人震撼的是,其创始人肖弘竟是一名90后中国青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消息一出,“华科大是否已超越浙江大学”的讨论迅速登上热搜。
一、Manus的颠覆性突破:从“供电塔”到“电灯泡”
与ChatGPT等传统AI助手不同,Manus被定义为“真正的执行者”。在官方演示中,用户仅需上传一个包含15份简历的压缩包,它便能自主解压文件、逐页分析内容、生成Python脚本,最终输出筛选结果。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如同一位“数字员工”。
技术亮点直击痛点:
1. 自主任务闭环:Manus采用“多代理架构”,规划、执行、验证代理分工协作,完成从思考到交付的全流程。
2. 超越OpenAI的性能:在权威的GAIA基准测试中,Manus在所有难度级别均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展现中国AI技术的硬实力。
3. 记忆与续接能力:即使任务中断,服务器重启后仍能自动续接,解决传统AI“断线即归零”的顽疾。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应用场景的广度。从为教师生成教学视频,到分析特斯拉股票估值;从规划日本旅行路线,到对比保险政策优劣——Manus的“工具箱”几乎覆盖工作与生活的全场景。
二、肖弘:从“校园极客”到“AI先锋”的逆袭之路
Manus的爆火,将创始人肖弘推至聚光灯下。这位33岁的江西小镇青年,早在华科大就读期间便展露锋芒:
- 校园创新狂人:2013年开发“华科版微信漂流瓶”,三天内用户破万,成为校内现象级应用。
- 连续创业传奇:2015年创立夜莺科技,推出“壹伴助手”“微伴助手”,服务超200万企业用户,获腾讯、真格基金数亿元投资。
- 全球化视野:2022年推出AI插件Monica,用户突破1000万,成为海外市场头部产品。
肖弘的成功绝非偶然。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创新土壤、华科大“手脑并用”的校训精神,为他提供了从技术到商业的全面锤炼。正如其导师刘玉教授所言:“他的成熟远超同龄人,总能在技术浪潮中精准卡位。”
三、华科大现象:中国科技创新的“喻家山密码”
Manus的诞生,再次引发对“华科男”群体的热议。这所位于武汉的高校,已培育出微信之父张小龙、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海康威视创始人陈宗年等科技巨头。而近年,《黑神话:悟空》创始人冯骥、Manus创始人肖弘的崛起,更让“华科系”成为现象级标签。
华科大的创新基因解析:
1. 实践导向教育:本科生即可参与国家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等2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早早在项目中锤炼实战能力。
2. 学科交叉生态:软件工程与光电、医学、机械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催生跨界创新成果。
3. 创业孵化体系:光谷创业街、启明学院等平台,为学子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链路支持。
这种“顶天立地”的培养模式,让华科大学子既能攀登技术高峰,又能扎根产业需求。正如网友评论:“当其他高校还在教学生写论文时,华科大已教会他们改变世界。”
四、争议与挑战:Manus能否扛起中国AI大旗?
尽管Manus风光无限,质疑声亦随之而来:
-技术壁垒存疑:MIT博士Zengyi Qin指出,Manus依赖预设流程,在开放性操作系统中仍显局限。
商业竞争加剧:OpenAI已推出月费2万美元的“博士级代理”,大厂围剿下初创企业生存空间受压。
过度营销:二手平台天价邀请码、官网崩溃等事件,暴露出初创团队运营能力的短板。
但不可否认,Manus的意义远超产品本身。它标志着中国AI从“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跃迁,更验证了“高校-产业-资本”协同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正如肖弘所言:“真正的突破不是技术参数,而是让AI成为人人可用的生产力杠杆。”
五、高校竞争新格局:华科大VS浙大,谁执牛耳?
Manus的横空出世,将“华科大与浙大孰强”的争论推向高潮。两所高校的对比维度耐人寻味:
顶尖成果:浙大孕育出支付宝、拼多多等消费互联网巨头;华科大则在工业软件、硬科技领域更具优势。
人才特质:浙大系擅长商业模式创新,华科系则以“技术极客+产业洞察”见长。
地域赋能:杭州的电商生态与武汉的光电子产业集群,为两校学子提供差异化赛道。
这场比拼没有输家。当华科大的Manus与浙大系的AI四小龙(商汤、旷视等)同台竞技,中国高校的多元创新生态正形成合力,推动全球科技格局的重构。
结语:中国创新的“手脑并用”时代
从Manus的拉丁文寓意“手脑并用”,到华科大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中国科技正在完成从“纸上论文”到“落地应用”的范式革命。肖弘们的崛起,不仅是个体的成功,更是一个国家对“工程师红利”的极致释放。当更多“华科男”站上世界舞台,中国创新的春天已然到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