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90后”返乡新农人沈燕芬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乡村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背后,是无数农村地区正在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建议,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


  


  先来说说农村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问题。在很多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带动农户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超2亿农户受惠 。可临时用工、季节工这些灵活就业的农民,社保保障情况却不太乐观。就拿隔壁村的李大叔来说,他农忙时在合作社帮忙,每天起早贪黑,可因为是临时工,一直没社保。有次生病住院,一大笔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压力山大。


  


  沈燕芬代表提出的“合作社+财政+农民”三方共担机制,真是说到农民心坎里了。要是能破除参保年龄限制,让像李大叔这样的农民,不管多大岁数都能参保,那可解决大问题了。养老金和务农年限挂钩,还发“务农贡献津贴”,这能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种地的价值,也更有盼头。要是全国20%的农民合作社参与试点,预计能新增覆盖800万农村灵活就业人员,财政投入撬动比能达到1:5 ,这对提升农村社保水平意义重大。


  


  再谈谈农机手的发展。如今我国农机保有量突破2亿台,可农机手却面临技能断层、保障不足的难题。我认识一位农机手老张,有次机器出故障,附近找不到会修的人,只能干着急,耽误了农时。沈燕芬代表建议普惠化农机保险,能降低农机手因为事故返贫的风险;推广“师徒制”培训和网格化维修网络,就能解决“用不好、修不了”的问题;免征农机手个税,能让这个职业更有吸引力。农机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只有农机手安心,农业现代化才有保障。


  


  还有农田碳汇交易试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超5亿吨,这是巨大的生态财富,可碳汇价值一直没转化成农民收益。要是加快制定农田碳汇核算标准,支持主产区试点交易,把农田碳汇纳入国家碳市场,再设立“减排奖励基金”,鼓励农民低碳耕作,那农田不仅能产粮,还能“产碳票”,变成真金白银。比如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农民通过采用环保的耕作方式,获得了额外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沈燕芬代表的这些建议,聚焦“人、地、钱”三个关键。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激活土地价值,让土地发挥更大作用;打通生态收益,让农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只有这样,农业才有潜力,农村才有未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这些建议来自田间地头,是无数农民的心声,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和支持,期待这些建议能尽快落地,让乡村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