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网络暴力”的建议,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这一呼吁不仅直击当前网络生态的痛点,更以鲜明的法治逻辑为治理网暴开出一剂“猛药”——唯有提高违法成本、强化责任链条,才能让键盘后的恶意无处遁形,还公众一片清朗的“数字蓝天”。


  从“键盘侠”到“数字施暴者”:一场看不见的群体性伤害


  “网络暴力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全社会精神家园的破坏。”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指出,2024年国家网信部门开展的“清朗”专项行动已处置账号781万个、网站4800家,但仍有组织化的网络水军通过“标题党”、断章取义等手段制造谣言,甚至恶意攻击企业家和普通公民。她以自身经历举例:“网上关于我选择接班人的谣言层出不穷,这不仅是个人名誉的损害,更是对企业发展环境的破坏。”


  这种伤害具有显著的“涟漪效应”:一则谣言可能摧毁一个创业者的信心,一次恶意攻击可能让抑郁症患者走向绝境。正如董明珠所言,网络暴力已从个体冲突演变为“系统性社会风险”——它不仅损害营商环境,更侵蚀社会信任基础,甚至可能动摇法治社会的根基。


  酒驾式治理”的法治逻辑:让法律长出牙齿


  董明珠提出的治理思路,核心在于借鉴治理酒驾的成功经验。过去十年,我国通过“醉驾入刑”、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使酒驾致死人数下降75%,这背后是法律威慑力与社会共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她建议将这一模式移植到网络治理中,具体路径包括:


  1. 法律体系升级:修订《网络安全法》明确平台责任,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增设网暴行为的分类界定与处罚条款,使“按键伤人”者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实质惩戒;


  2. 司法精准打击:推动“两高”出台司法解释,对雇佣水军、编造谣言等行为按“寻衅滋事罪”“损害商业信誉罪”等定罪量刑,让组织化黑产团伙付出刑事代价;


  3. 平台责任压实:要求互联网企业建立谣言溯源机制,对转发超500次的网暴信息启动强制核查,并将治理成效纳入平台上市审核、税收优惠等考评体系。


  这种“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本质上是通过提高违法成本改变“施暴零风险”的现状。正如治理酒驾不仅靠严刑峻法,更依靠全民“开车不喝酒”的共识,网暴治理也需要形成“上网不施暴”的集体意识。


  重构网络生态:从技术赋能到社会共治


  法律规制仅是第一步,网络空间的深层净化还需多方合力。董明珠特别强调技术手段与社会共治的结合:


  - AI监管的“防火墙”:利用格力研发的AI芯片技术经验,建议平台部署智能识别系统,对敏感词、恶意图片进行实时拦截,并通过算法追溯谣言传播路径;


  - 企业社会责任觉醒:反对企业参与“水军营销”,倡导将资源投入产品创新而非舆论操控,“格力员工食堂免费,就是要让员工安心做事,而不是在网上制造噪音”;


  - 公众理性参与:借鉴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税收共治”理念,建立网民举报奖励机制,让“全民监督”成为抵制网暴的第三股力量。


  结语:清朗网络是数字时代的人权保障


  董明珠的呼吁,本质上是对“数字人权”的捍卫。当网络暴力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生活时,治理网暴就不再是简单的舆情管控,而是关乎每个人尊严的社会工程。正如她所言:“酒驾治理的成功证明,只要法律够严、执行够力、共识够强,再顽固的恶习也能被根治。”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以“治理酒驾”的决心,让施暴者忌惮、让平台警醒、让受害者无畏——因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理应成为数字文明时代的“阳光与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