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个人养老金 你愿意“买账”吗?
在过去两年,当你打开手机银行应用,或是踏入银行网点,大概率会被个人养老金开户的宣传攻势所包围。“开户即享好礼”“领取微信立减金” 等诱人福利,促使许多人顺势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热潮之下,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出来:你往这个账户里存钱了吗?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的两年间,36 个城市(地区)超 7200 万人开立账户,可实际缴存比例仅在 30% 左右。这一 “开户热、缴存冷” 的现象,揭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当前面临的尴尬处境:多数人只是为了获取开户福利,真正将其视为养老保障手段的人并不多。那么,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目前,个人养老金采用 “税收递延” 模式:存入资金时可抵扣个税,领取时按 3% 的税率单独计税。这对高收入群体而言是一大利好。以顶额缴存 1.2 万元计算,每年最高可节省 5040 元税款,若持续缴纳 30 年,节省金额超 15 万元。考虑到递延资金在投资期间还能产生收益,优惠力度更为可观。
但对于税率低于 3%,尤其是无需缴纳个税的广大 “打工人” 来说,情况则截然不同。国家税务总局 2023 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群中,超七成无需缴纳个税;在实际缴税人群里,超 60% 适用 3% 的最低档税率,缴税金额较少。这意味着,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缴存个人养老金非但不能节税,反而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一笔 “养老税”,显然是不划算的。
除了税率问题,个人养老金 1.2 万元的额度上限也略显不足。以每年缴存 1.2 万元、投资收益率 3% 计算,30 年累计缴存 36 万元,退休时本息约 60 万元。而有资格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人群,年收入至少在 20 万元以上,60 万元仅相当于当下 3 年的收入,难以满足退休后的养老需求。无论是高收入群体还是低税率群体,都难以在现行制度下找到缴存个人养老金的足够动力。
个人养老金账户对资金流动性的限制,也是阻碍部分人参与的重要因素。虽然参与者可自主决定缴存时间和金额,但资金一旦存入,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 / 境定居等特殊情况外,只能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这对于现金流需求较大的 “打工人” 来说,无疑增加了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对缴存望而却步。
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建设,近年来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焦点。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强调全面实施该制度。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个人养老金对公众的吸引力,成为热议话题,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例如,引入灵活支取制度,为医疗、教育等应急需求提供资金通道,允许每年提取不超过账户余额 10% 的资金;根据提取用途分类设定税率,对教育、重大医疗、首次购房等刚性需求给予减免税优惠;针对个人养老金产品同质化问题,创新开发更多中长期稳健收益型养老金融产品。
不过,对于普通 “打工人” 而言,3% 的领取税率是最大的参与障碍。若能在领取养老金时免征这部分税款,实现中低收入者 “零成本入场”,将有力推动个人养老金从 “高收入者专属” 向普惠性养老工具转变。此外,提高缴存额度上限,实现 “多存多得”,也是可行之策。比如,将额度上限与社平工资挂钩,或根据收入、家庭赡养人数、区域差异等因素设定差异化额度。
个人养老金制度关乎每个人的养老保障,其完善需要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关注与参与。如果个人养老金制度在税率、额度和灵活性等方面做出调整,你是否愿意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增添一份保障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