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老党员捐书8万余册 相当于中等规模图书馆_0
仲夏时节,室外气温高达三十多度,上虞区崧厦镇章家村的“余庆书屋”内一片清凉。一位86岁身穿白色衣服的老人用双手打开了门,迎接前来看书的孩子。
他是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孩子口中的章爷爷。16年来,他共捐书8万余册,相当于一个中等藏书规模的图书馆。
为培养下一代学习开始捐书
“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只能辍学。因此我只读了小学一年级,在往后的岁月里,我也深知文化的重要性。”章余庆早年从事建筑业,在和客户签订合同需要签名时,他深感文化是“宝中之宝”。除了培养自己的弟弟读书外,章余庆暗自下决心:退休后,要培养下一代学习。
2003年,章余庆的儿子在上虞城区买了一套房子,章余庆住到了百官街道。那年9月,百官街道西横河社区办起了老年电视大学,章余庆被聘为图书室义务管理员。10多年来,章余庆全身心地扑在西横河社区图书室义务管理员的岗位上,每天清晨6点多上班,傍晚6点多下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借到图书。”章余庆说。
图书室的书柜里还不到100本,章余庆就从自己家里搬去了2000多本书。此后,他的“搬书”一发不可收拾。从图书馆当管理员开始到2010年,他一共捐了8000多册图书。有一次章余庆从朋友那里得知曹娥街道的民工子弟学校没有图书室,他捐了3000多册书,知道山里的孩子没书读,他又捐了三四千册书。
在章余庆家里,我们看到捐书数量表上,从2004年到2018年,他就捐书82198册。

跑遍大街小巷 住院也不忘“淘书”
捐出去的书,钱从怎么来?章余庆的退休工资并不高,他全部用来购买图书。直到2014年,章余庆夫妻俩开始有了失地农民养老金,每个月的收入增加到2000多元。收入多了,捐的图书也“水涨船高”。
“前几天买了些水果,我感觉很心疼。但是买书的话,几百几千我一点也不心疼。”中午时刻,章余庆的妻子正在炒菜,两位老人以吃素为主。章余庆的妻子告诉我们,他们吃的很节约,章余庆把钱基本花在了买书上。
“我出去走路,人家问我,章师傅呢?我说他在家里捣鼓他的书呢。”这么多年,深知老伴的性格,章余庆的妻子默默用行动支持着丈夫。
捐出去的书哪里来?这16年,章余庆跑遍了大街小巷,从新华书店到旧书摊,都有老人的足迹,书店的工作人员也都认识章余庆。
章余庆的妻子笑着说,有一年,章余庆因为心脏不好住院治疗,结果住院的人背着仪器“失踪”了。
原来,那天章余庆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老章,这里有一批书很好……”章余庆一听,赶紧坐公交车到废旧品摊淘书。“很多都是新书,很多人书买来不看,我就淘回来。都去书店买,我哪里买得起啊。”章余庆说,他经常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道墟街道、东关街道买书。
成立图书室 让村里的老少有书读
从2003年9月以来,章余庆捐赠图书,先后帮忙办起了西横河社区图书室、崧厦镇章家村图书室、民工子弟学校图书室、崧厦镇图书馆、陈溪乡石笋山村图书室、丰惠镇通明小学图书室、驿亭镇二都村图书室等8个图书室(馆)。
这些年,老家的孩子一直是章余庆心中的牵挂。每年寒暑假期间,崧厦镇章家村的孩子们纷纷聚集到村图书室看书、做作业。这个村图书室是章余庆2009年发起建造的,当时他捐赠了6000册图书。
而“余庆书屋”,其实就是章余庆的家。走进章余庆家,除了各种展板外,里面书架上1万多册图书都是章余庆“淘”来的。
章余庆拿出厚厚一沓余庆书屋的借书记录,上面是村里的老少来借书和还书的日期。他指着上面的一个名字说道,这是村里的残疾人,经常来借书,看书非常用功,值得学习。
在书屋,还有一本练习本上则写满了孩子们的留言:为书香老人余庆点赞!感谢章爷爷,感谢余庆书屋……
我们问老人,借出去的书不怕他们不还吗?老人摆摆手,笑着说,反正他也是在捐书的,有人需要的,可以拿走,不碍事不碍事。
因为捐书,老人收获了一个个荣誉:上虞区道德模范、上虞十大信义故事(人物)、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这位86岁的老人说,过几天他还要坐公交车去市区淘一批书,还要继续捐。在面对镜头时,老人眼神坚定,留给大家的唯有八个字:生命不息,捐书不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