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就业总量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采取多项措施稳就业、促发展,特别是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指出,尽管经济持续复苏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严峻。为此,人社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 优化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人社部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推动校企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帮助毕业生实现多元化就业。


  2. 推动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 为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人社部将推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技术岗位,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人社部将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出更多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权益,人社部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劳动者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专家观点: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专家张华表示:“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1222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挑战,人社部的多项举措为稳就业、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优化就业服务、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加强职业培训和完善社会保障,中国正朝着更加公平、高效的就业市场迈进。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