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提升,晚年生活更安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今年将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在去年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月再提高 20 元,这一待遇提高涉及 1.8 亿城乡老年居民。同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涉及 1.4 亿多退休人员。这一举措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体现。


  自 2024 年以来,养老金政策就不断释放积极信号。2024 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 19.4%,增加 20 元;城镇退休职工按照人均 3% 的水平提高基本养老金。而今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养老金待遇。这不仅能直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让老年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支出时更加从容,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医疗保健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医保报销比例提升,减轻就医负担


  在医保方面,政策同样有诸多利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医保待遇的措施。其中,“提” 这一举措尤为引人关注,即连续参加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提高大病保险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自 2025 年起,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 4 年,之后每连续参保 1 年,可享受连续参保激励,每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 1000 元,具体标准由各省制定。此外,对于基金零报销人员也有奖励机制,参加居民医保的群众,如果当年没有使用过包括门诊、住院在内的所有医疗费用的医保基金报销,那么可以在下一年度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同样也是每年提高不低于 1000 元,具体标准由各省份制定。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广大参保群众来说,意味着在面临重大疾病时,医保能够承担更多的费用,大大减轻了家庭的医疗负担。以一些花费高昂的重大疾病治疗为例,原本可能因为医保报销额度限制,患者需要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而现在随着大病保险封顶线的提高,患者自付部分将大幅减少,这无疑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希望。


  享受政策福利,这些要点需注意


  虽然养老金与医保报销比例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好事,但在享受这些福利时,也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


  在养老金方面,对于城乡居民来说,要确保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因为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顺利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提升。不同地区可能在缴费方式、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居民需要密切关注当地社保部门的通知,按时足额缴费。对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人社部门会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核算和发放,退休人员要关注自己养老金账户的到账情况,如果有疑问可以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咨询。


  医保方面,要注意连续参保的重要性。如果中断参保,前期连续参保积累的年限自动清零,再参加居民医保时,年限需要重新计算,也就无法享受连续参保激励带来的大病保险封顶线提高的福利。自 2025 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 3 个月。其中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 1 年,在 3 个月的固定等待期基础上再增加 1 个月的变动等待期。连续断缴 4 年及以上的,修复以后的变动等待期不少于 3 个月,加上原有 3 个月的固定等待期,则仍需至少等待 6 个月。所以,为了能够持续享受医保的各项福利,参保人员务必按时参保,避免断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