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并轨以后,工龄长短成为了影响养老金高低的主要因素吗?
2014年10月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也开始参加跟企业退休人员一样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了,相应的缴费和待遇计算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也被称为养老保险的并轨。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跟过去按照退休时的职务、职称确定退休费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缴费年限确实成了养老待遇计算的主要因素。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推出的养老金待遇计算新办法,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另外国家还专门建立了职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机制。
基础养老金,主要跟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这种情况下,如果缴费指数相同,社平工资相同,缴费年限相差很多的话,基础养老金会相差很大。像过去35年以上工龄,都是发发基本工资的90%。可是现在35年工龄和42年工龄,平均缴费指数是1的情况下,分别可以领取35%和4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相差1/7的。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处于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每月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计算,每年还会计算一次利息。2016年开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由人社部统一公布。近年来,一直在6%~8%以上。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每多缴费一个月,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就能多一些。
职业年金也是类似的情况,不过相应的利率会比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低一些,一般在4%~4.5%左右。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参保人去世时没有将储存额领取完毕,相应的余额可以继承。像早已经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有企业,有的老人退休时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就有30多万元,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也有几十万。这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主要跟缴费年限的积累有关。
至于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跟过渡性系数、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的视同缴费指数以及视同缴费年限相挂钩。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主要指的是2014年9月底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指数相同,每多一个月的视同缴费年限,都能够提升一部分过渡性养老金。
像过去工龄满20年不满30年发放基本工资的80%,再加上退休生活补贴的数额,确定退休费待遇。现在的话,其他因素相同,缴费年限30年的养老金待遇,差不多要比缴费年限20年的退休人员高出近50%。
所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计算的新办法中,养老保险的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由过去的配角彻底成为了主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