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河南项城新桥镇常楼村村民老丁翻出泛黄的养老保险手册,指着2016年的缴费记录叹气:“4个人交的2000块钱,咋就‘蒸发’了?”这桩持续八年的养老金悬案,揭开了一场由现金收缴引发的基层社保管理困局。


  缴费凭证成“死结”


  2016年,老丁用现金为家人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收款人在手册上工整登记。然而2022年查询时,系统显示这笔缴费“查无此账”。新桥镇政府坦言,2010-2016年现金收缴阶段存在普遍性漏登错登,全镇至少20户村民遭遇类似问题。“当年村里没给开收据,现在要补材料比找针还难。”老丁的困境道出关键症结——缺乏原始票据,修改错账寸步难行。


  “历史包袱”如何化解


  项城市人社局给出解决路径:需提供缴费收据、村集体账本、花名册三重证明。但常楼村支书透露,当年镇里未下发专用票据,村级账目早已无从查证。面对“证明难”,新桥镇劳动保障所宋所长表示,已汇总无法提供材料的村民信息上报,申请放宽修正条件。截至3月25日,项城市人社局已启动与新桥镇联合核查,计划将签字确认的统计结果上报周口市。


  基层社保的“数字化觉醒”


  这场风波暴露现金管理弊端后,项城正加速社保缴费电子化改革。2024年起,全市推行“扫码缴费+电子凭证”模式,缴费实时入账可追溯。但在南阳村务大厅,仍有老人握着现金犹豫:“手机缴费整不明白,会不会又出岔子?”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专家点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需制度弹性,可引入邻里见证等替代性证明方式。更重要的是加快社保系统数字化转型,避免‘糊涂账’重演。”当老丁们还在为八年前的缴费奔波时,项城的这场养老金“补账”行动,或许将成为基层社保治理转型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