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一场倾家荡产的"身份赎买"


  有多少家庭为了一纸城市户口倾家荡产。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简称“农转非”)是许多农村家庭的一辈子奋斗的目标,但受政策限制和资源分配影响,实现难度极高,就算转户成功了,非农户口享有的住房分配、国企岗位等福利在90年代后期因国企改革逐渐消失,部分人成为了“名义市民”。限制农转非的本质是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剪刀差”持续抽血农村。


  今天谈的这个问题可能00后的感触不深,包括本人(90后)也只是感受到边缘化的一点,但始终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感受最深的应该是60-80后。如果当年你有城市户口的身份,应该就算是含着金钥匙出身了。如果你是农业户口,在几时把你本来弯曲的脊梁彻底压塌了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08年左右进入高中,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基本都是在本镇内,大家基本都是农业户口,不存在歧视现象,有甚者城里没有亲戚的高中之前都没有出过本镇,更别说进城了,那时候进趟城回去能跟同学吹好几天。


  直到进入高中后,才慢慢的发现,原来是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分的,因为城里同学在你面前有天生的优越感,即便你学习比他好,那也会让你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头,尤其是学校让填学籍登记表等一些表格的时候,会非常醒目的区分农业与非农业,这样的区分更加塑造了“城里人”的优越感。


  跟70后的一个表叔聊起来他的感受更深刻,他讲述他当年上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开学,因为开了学城里同学能用粮票换包子,我只能啃地瓜干,想要得到粮票只能从家背一大袋粮食去换,这一切都是源于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划定的那条户籍红线,让每个中国人从出生起就被贴上"农业"或"非农"的隐形标签。而这一政策的实施,让无数的中国农民背上了“二等公民”的标签。这组标签曾如基因般镌刻在每个人的命运里——它决定着你能读什么学校、端什么饭碗、爱什么人,甚至葬在哪里。


  非农的优越感:特权背后的“城市贵族”


  1.生活方面


  自从把人分为农业和非农之后,户籍成为阶层分化的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农业户口每月定量领取粮票、油票、布票。以1978年为例,北京非农业户口的居民每月粮食定量14-25公斤,而农民这边需完成公粮上交任务后才被允许留存口粮,灾年甚至出现"种粮人饿肚子"的荒诞事情。这种"吃饭权"差异,塑造了最早的城乡鄙视链。


  2.升学方面


  在上学方面农村无论是师资还是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完全没法与城市比,中专曾是农村子弟改变命运的核心通道,以1992年为例,中专录取分数线农村考生比城市高50分,而且还需要额外缴纳"农转非"培养费(通常为家庭年收入2-3倍)。更具讽刺意义的是,部分师范院校规定农村毕业生必须回乡任教,否则注销非农业户口。


  3.就业方面


  实施农业户口的本质就是让农业户口身份的农民老老实实种地,所以1988年《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明确要求"从非农业人口中招工"。即便进入工厂,农民工也无法获得编制,随时面临清退。北京某纺织厂档案显示,1993年该厂正式工月薪380元,而农民工仅120元且无医保。这种制度性剥削,造就了第一代"候鸟工人"。


  4.婚恋方面


  在那个年代的婚恋市场上,"吃商品粮"更是丈母娘选婿的硬指标。上海社科院1997年调查显示,73%的城市女性拒绝与农村男性结婚,农村女性嫁入城市需支付巨额"户口迁移费"(通常相当于城市职工3-5年工资)。这种畸形现象甚至催生了"假结婚转户口"的黑市产业链。


  5、各种隐形福利的双轨制


  同样在一个工厂上班,非农户口职工失业可领取长达2年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为最低工资的70%-90%),而农民工失业仅能一次性领取40%的补偿,且无法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养老待遇更是天差地别:非农户口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2010年人均约2000元/月),而农村户口者只能一次性退保,缴费20年最终到手不足2万元。更讽刺的是,连交通事故的赔偿标准都因户籍不同而差异巨大—城镇户口受害者获赔金额往往是农村户口的2倍以上,“同命不同价”的荒诞现实刺痛人心。


  时代的变迁


  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财政随之到来,2014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并明确要求各地放宽落户条件,这标志着农业人口通过合法途径在城市落户的政策通道正式开放。然而各地落户政策大都附加了在本地有住房这一条,大批的农民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摆脱土地的枷锁,为了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掏空六个钱包开始上车房产,进而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


  从粮票到积分落户,从"盲流子"到新市民,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户籍博弈,本质是资源分配权的争夺。当我们为今天"城区300万人口以下城市零门槛落户"而欢呼时,不应忘记那些为撕掉"农业户口"标签而赌上全家命运的农民。我们不仅感叹,上一代的农民到底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付出了多少?直到现在,为什么他们依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