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养老金的那些事儿。养老金的话题总是为退休人员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在此前国家已经多次明确要为退休人员上调养老金之后,大家会关心养老金的调整方案、调整比例还有越来越大的养老金差距等等。


  在每一次的养老金调整中,总会去无意识的对比今年的调整内容和去年、往年相比有什么区别,再感慨一下,如今的养老金似乎一年不如一年,很多人都怀念以前调整比例是10%甚至是5%的时候,那个时候涨钱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纵观近些年的养老金调整比例,从最开始的10%到现如今的3%,调整比例一直都在下降,大部分地区的调整金额都只有几十元到百元左右的水平,尤其是没有高龄倾斜加持的情况下。对此,很多网友都感慨,现在想每个月涨个200元,是真难啊。而这其中也是暗含着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宏观数据来看,我国GDP增长率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显著变化。以某传统制造业大省为例,在2020-2023年期间,因经济下行,该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15%,众多企业为维持运营,不得不控制人力成本,职工工资涨幅不足3%,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缴费金额。


  交的人少了,领的人多了,这也就导致了社保收支不平衡在逐渐加剧。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国职退比从2021年的2.65下降至2050年预计的1.11。从参保人数来看,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2023年全国领取城镇职工养老金的人数已达数亿之多,且随着建国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逐渐退休,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亿,占总人口的20.8%,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而与之相对应的近几年的新生儿率却在逐年下降。


  另外,缴纳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增大。人社部数据显示,部分省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在过去几年不断扩大,如东北地区某省,2023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相比2020年扩大了约20%。


  再者,目前从全国水平来看,综合之后的人均养老金已经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月上涨200元其实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不同于初始给大家上调养老金的时候。一方面,养老金调整遵循一定比例,并非固定金额。随着人均养老金水平提升,维持高比例增长会使养老金支出呈几何级数上升。


  另一方面,养老金调整需兼顾公平与可持续性。若大幅提高涨幅,养老金水平高的群体增加金额更多,会加剧养老金差距。为保障公平,确保养老金制度长期稳定运行,难以单纯为满足每月涨200元这样的大幅提高涨幅。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让养老金的涨幅越来越少,而大家对养老金的期待却越来越大。


  而大家觉得养老金越涨越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个是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食品、医疗、房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退休人员养老金虽有增长,但涨幅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实际购买力下降,生活压力增大,对养老金涨幅期望更高。比如说现在到商场,一件普通上衣的价格都在五百元及以上,但是这五百元可能就是很多中低收入退休群体三分之一的月养老金。


  另一个原因就是最近日趋明显的养老金差距问题。比如说不同地区养老金差距明显,2024年西藏月均养老金高达5488元,而吉林仅为2958元/月。还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也存在差距,2022年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2995元,机关事业单位为5926元。这种差距使退休人员心理上感到不公平,低养老金地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对养老金涨幅要求更迫切。


  因此,总体而言,尽管在现在的形势之下,每月能超过200元涨幅的情况较少,但这一调整意义重大。每一次上调,哪怕数额有限,都能为退休生活增添保障。毕竟涨少钱总比不涨钱要好得多。毕竟现在调整的参考因素还是在紧跟着物价变动,在确保大多数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被影响。国家其实一直在努力保障养老金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