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深夜,28 岁的快递员小李因为急性阑尾炎被送进了急诊室,三天后出院结账,他拿着 5600 元的账单,苦笑着说:“还好去年狠狠心交了 380 块医保,这次报销完自己只需要出 800 块。”这是 2023 年春天发生的真实事儿,就是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这张大网里的一个小例子。


  一、世界最大医保网的“最后冲刺” 2023 年国家医保局的最新数据说,咱们国家基本医保参保率连续 5 年都在 95%以上,覆盖的人有 13.4 亿。这数字背后,有让人吃惊的“中国努力”:


  在四川的大凉山,有医保网格员每个月要走 8 个小时的路,就为了给 3 户没参保的村民讲清楚政策;在苏州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率从 82%提高到 97%,靠的是社保专员到集体宿舍一家一家去说;在云贵高原,有流动的参保车,每年要跑 2.6 万公里,把医保服务送到傈僳族的村子里。


  这些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值得的付出,正好说明了为啥咱们中国人均 GDP 刚过 1.2 万美元的时候,就能建成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跟印度 83%要自己掏钱看病、美国有 2800 万人没有医保相比,中国的做法正在改变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障的老一套。


  二、医保改革中的“精打细算” 参保率稳定的背后,是对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


  2023 年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全面实行了,北京的退休职工王大爷发现,自己高血压药费的报销比例从 50%提高到了 80%;心脏支架从 1.3 万元降到 700 元,抗癌药经过谈判,奥希替尼的价格降了 79%,河北农民老张的肺癌治疗费从一年 30 万变成 8 万;在海南过冬的东北老人,现在拿着社保卡就能在三亚的医院直接结算,2022 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人次超过了 5000 万。


  这些改革正好符合了“大数法则”的要点——13.4 亿这么多人,每个人交 380 元的居民医保费,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变成了抵抗生病风险的强大盾牌。


  三、95%之外的 5%:还没照顾到的地方 虽然数据好看,但咱们还是得面对那些没参保的情况:


  外卖骑手小陈发现,自己在不同平台接单的时候,总有几个月职工医保没交上;建筑工人老赵跟着工程队到处跑,2022 年因为没办转移接续,错过了在老家参保的时间;在云南边境的独龙族村子,还有老人觉得“交医保就是买保险”。


  这些没参保的情况,正是医保制度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2023 年开始的“全民参保计划”专门针对这些情况采取行动,用大数据查找、跨部门共享信息这些新办法,去找那些没参保的 5%。


  四、生命权平等的中国办法 美国因为医保改革有人上街抗议,欧洲国家为了医疗的钱不够发愁,而中国用 20 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花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医保建设路。这不仅是制度好,更是文明的进步:


  在青海玉树,包虫病患者次仁卓玛因为大病专项救治又好了起来;在深圳富士康,流水线女工阿玲生孩子的津贴能把产假期间的开销都包了;在浙江农村,糖尿病老人张大伯打胰岛素的费用从每月 600 元降到 28 元。


  这些小事加起来,就是一幅“生命权平等”的画面。2023 年中央财政专门拿出 275 亿元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用来帮助困难群众参保,这就表示哪怕是最穷的人,也能被这张医保网保护着。


  95%的参保率不是一个没感情的数字,而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重要承诺。当 1.3 亿流动人口、2.8 亿 60 岁以上的老人、8500 万慢性病患者都在这同一张保障网里的时候,咱们看到的不只是制度厉害,更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对“人命最重要”的现代解释。这张用 20 年弄好的医保网,保护的不只是 13.4 亿人的健康,更是托起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中国式现代化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