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基本医保参保率超98% 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81.5%
12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获悉,2018年,四川全面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改革,调整省管公立医院1489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全省县域就诊率达85.55%,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正在缓解;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1.5%和78.6%。
据悉,2016年,四川省被确定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聚焦解决传染病和慢性病频发多发、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贫病交加比较突出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医改路子,努力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卫生健康服务。截止2018年底,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6.36/10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7.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8.2/10万和5.48‰,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保障群众病有所医方面,四川坚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以取消以药补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补偿机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重点改革。2016年,全省所有市(州)及中央在川、省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医院收入结构。2018年,全面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改革,调整省管公立医院1489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以制定落实章程为抓手,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公立医院实行员额备案管理,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扩大至21个市(州)76家医院。南充市、成都市、自贡市和新津县、石棉县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同时,四川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保障群众合理就医。坚持供需结合、资源整合、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全域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陆续出台了30多个配套文件,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完善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强化大医院“控量提质”、县医院“服务主责”和基层“履职尽责”,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引导群众在基层首诊。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探索构建“治疗大病在医院、监测治疗在基层、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慢性病防治模式。规范医联体建设管理,促进资源下沉和双向转诊。全省县域就诊率达85.55%,不合理就医加剧“看病难、看病贵”正在缓解。
在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医有所保方面,四川坚持保基本、惠民生、兜底线、可持续,加快构建以基本医保为主体、补充医保和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保体系,组建医疗保障局整合优化医保管理,不断完善医保政策机制,筑牢群众就医保障网。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1.5%和78.6%。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政策统一,增强基本医保的公平性。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收付费、DRGs付费改革试点。推进患者异地住院、门诊及购药联网直接结算,医保可及性和便民度不断提升。
在规范药械流通供应,保障群众病有良药方面,四川坚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构建了药品、医用耗材、医用设备、诊断试剂、二类疫苗“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格局,确保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保障供应。全面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集中分类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挂网阳光采购,建立西部10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联盟。在全国率先完成抗癌药品省级集中专项采购,组织成都市参加“4+7”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全省共有362个抗癌药降价,平均降幅13.25%,最大降幅69.16%。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用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妇儿用药的供应保障。
此外,四川新闻网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全力打造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等区域医学(医疗)中心,建成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775个,10项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通过备案程序准许开展。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医疗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健康服务业融入“16+1”重点产业培育方案,指导攀枝花、雅安等地编制《健康服务业示范市、示范县建设标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5家医院开展5G应用试点、智能儿童康复管理系统研发。做好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工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省级31项即办、39项承诺办结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和“原件预审”。深入推进行业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联合省网信办等7部门开展医疗乱象整治,努力卫生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记者 李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