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宾某乡镇的医保服务窗口,62岁的王萍熟练地掏出电子医保卡,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门诊费用跨省结算。这个场景,正是我国13.34亿参保人共享医疗保障的日常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左右,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在解除14亿人疾病后顾之忧的征程中,书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答卷。


  


  一、制度革新:织就覆盖全民的"安全网"


  


  "全民参保是医保制度的基石。"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34亿,其中职工医保3.71亿人、居民医保9.63亿人。制度设计上,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形成梯次减负机制。2023年,三重制度累计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亿人次,减轻负担1883亿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筑牢了防止因病返贫的防线。


  


  参保结构的优化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随着就业形态多元化,每年约500-800万居民医保参保人转为职工医保,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政策不断完善。同时,医保信息平台的精准治理剔除重复参保5600万人,使参保数据更趋真实。这种动态调整中的稳定,彰显了制度的包容性——既覆盖新生儿、罕见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也为2.9亿流动人口提供常住地参保便利。


  


  二、保障升级: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医保制度的温度,体现在报销比例的持续提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突破1.18亿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药品保障的历史性跨越: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下,3088种药品纳入报销,谈判药品累计减负超7000亿元,抗癌药、罕见病药等"天价药"通过国家谈判降价超50%,让曾经的"奢侈品"变为普惠品。


  


  技术革新重塑就医体验。全国11.7亿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住院费用结算响应时间仅0.8秒,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在成都某三甲医院,患者通过"刷脸支付"完成医保结算;在青海牧区,马背医生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医保即时报销。这些改变,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愿景变为现实。


  


  三、破题攻坚:在发展中回应时代之问


  


  面对"参保率95%为何仍有看病难"的社会关切,制度设计者清醒认识到:基本医保是保基本、可持续的普惠性制度,需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2023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超8000亿元,成为医保重要补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8000万困难群众获得参保资助。同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按病种付费覆盖超百种疾病,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城市达70%,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参保波动,政策工具箱持续发力:财政补助标准从2003年的10元增至2024年的640元,个人缴费与财政补助的比例从1:1优化为1:1.7;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零报销参保人次年提高大病保险封顶线;推广"医保+防贫保险"模式,筑牢因病返贫防线。在云南,通过"政府+村医+志愿者"三级动员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参保率从92%提升至98%;在浙江,"医保家庭共济"覆盖1800万户家庭,激活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超200亿元。


  


  四、未来图景:打造更可持续的健康中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民医保制度正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明确:到202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7%,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0%左右。围绕这个目标,制度创新持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2023年节约费用超3000亿元;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49个城市,195万失能群众获得照护保障;医保基金监管引入智能监控,追回违规资金超50亿元。


  


  国际比较更凸显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用不到2%的GDP支出,实现95%以上的医保覆盖率,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民医保覆盖,是人类卫生事业的伟大奇迹。"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东海之滨的社区,从青藏高原的帐篷到繁华都市的写字楼,13.34亿参保人构成的全民医保网络,不仅是抵御疾病风险的安全屏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当95%的参保率遇见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当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诊疗技术在医保目录中交汇,中国正在书写一个关于健康与尊严的时代故事。这个故事的底色,是"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这个故事的未来,是"健康中国"的壮丽画卷。在全民医保的护航下,14亿中国人正携手走向更具温度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