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埭头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为群众诊疗。


  图为盛兴护养院护士照料老人。


  截至目前,莆田市秀屿全区规划设置一体化村卫生所147个,已全部申请开通医保定点,并投入使用,其中8个空白村由卫生院派驻医生巡诊或由邻近村卫生所覆盖。该区还积极探索“医中办养”“医养协作”“养中办医”等模式。


  近年来,莆田市秀屿区卫健局坚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为主题,以全力打造健康秀屿为目标,积极推进“工分制”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开展村卫生所“补空白”工作,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工分制”激发内生动力


  5月11日一早,在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护士就已在各科室忙碌开来,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


  “过去看病,经常排队很长。现在,医生护士服务态度好,医保也能报销不少,小病在家门口就可解决。”一位姓谢的患者对此深有感触。


  就医环境的变化,得益于2017年秀屿区出台《基层医疗机构工分制结果应用办法(试行)》,推行医疗机构“工分制”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该区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工分制绩效考核分配方案,解决基层公立医院“职工懒散慢”和“人才、病患齐流失”等问题。


  “原先大家‘吃皇粮’,干多干少都一样,可干可不干,干活也没动力,职工和医院的收入都低。”秀屿区埭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益忠说,“工分制”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后,相关工作事项有了相应的分值,同时还通过设置工分奖惩制度,引导医务人员积极提升技术、改善服务。


  “工分制”改革给陈益忠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干活是哄着干,现在是抢着干,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也消失了,投诉件、上访件基本上是零,卫生院重新焕发生机,不仅职工个人的薪酬提高了,卫生院的总收入也大大提升,实现了患者、医院、医保三方面共赢。去年该院门诊量达1600万人次,与2016年相比,门诊量增加4倍多,卫生院收入与职工的绩效增加3倍,公共卫生考核由全区最后一名上升至全区第3名。


  “‘工分制’打破了医务人员分内工作与分外工作的界限,完善了奖励与惩罚的激励机制,确立了责任与报酬同步的利益导向,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分配原则,理顺了职工职责,进一步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秀屿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蔡开国介绍,改革全面推行后,基层医疗环境“宛若新生”,医护人员干劲更强,收入更高了,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相较于2016年,2020年全区诊疗人次增加了160%,医疗收入增长了274%,职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了42.7%。


  消除乡村医疗“空白点”


  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东红村卫生所,记者看到,诊室、输液室、配药室、注射室等一应俱全。诊室内,村医郑成宝在为群众诊疗。


  东红村位于东庄、月塘、笏石三个镇交界之地,全村5000多人,此前10多年村里没有卫生所,村民只能去镇上或是邻村看病,很不方便。2016年,按照秀屿区出台的新政策,对于引入到空白村的卫生所,由村委会无偿提供不少于80平方米的新型村卫生所办公场所,同时区卫健局和镇里给予村卫生所装修补助经费3万元至5万元。在新政策的基础上,东红村给予卫生所更大的支持——新建的3层楼一楼全部给卫生所使用,还在3楼规划出医生宿舍和小食堂。


  “配套齐全,硬件条件好,工资还有补贴,有一定的保障。”郑成宝告诉记者,自己原先在仙游县郊尾镇老家和父亲一起当村医,2016年4月,通过秀屿区的招聘,应聘到东红村卫生所担任村医。


  据介绍,秀屿区以东庄镇为试点,推行“321”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前往空白村行医的医生,第一年给予3万元的补贴,第二年、第三年再分别补贴2万元、1万元,给新引进的村医提供过渡期薪资收入保障,吸引和鼓励外地乡村医生到空白村执业。


  村卫生所是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前沿阵地,乡村医生是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近年来,秀屿区大力推进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创新推动人才激励机制,消除乡村医疗“空白点”,建成“15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保障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顺利推进,2020年3月,该区召开区长办公会议,在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专题研究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资金补助问题,额外给予每个村卫生所5万元补助,用于场所建设及医疗器械配备。针对空白村引进村医难题,由各镇卫生院从当地的乡村医生中择优选聘,竞争上岗,也可由镇卫生院下派或外聘。同时,率先实行新农合村卫生所统筹试点,将部分条件成熟的村卫生所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试点,在辖区内村级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执行零起付线,对病人实行“按比例补偿,单次补偿设定限额”的方式,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


  截至目前,全区规划设置一体化村卫生所147个,已全部申请开通医保定点,并投入使用,其中8个空白村由卫生院派驻医生巡诊或由邻近村卫生所覆盖。


  医养结合温暖“夕阳红”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对此,秀屿区卫健局积极探索“医中办养”“医养协作”“养中办医”等模式,打造健康养老新模式。


  在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2019年,盛兴护养院成立,隶属盛兴医院。护养院核定床位200张,配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养老护理员,配置心电监护仪等必要的医用设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照料、医疗照料和精神照料一体化服务,实行医养结合康养模式,解决“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难题。


  “我们以护为主,以医为辅,将养老、护理、医疗、中医康复相互融合,实现一体化服务。”盛兴护养院护工梁雪华告诉记者,院内收住对象主要是年龄在60岁以上,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等不能自理老年人。对每一位入住的老年人,都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制定符合老人实际的个性化照护方案。目前,养护院共有50多名老年人入住。


  该区探索“养中办医”,在区社会福利中心内设立了老年康养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由国德养老服务集团运营,并筹划建设秀屿区国德医院,按照星级养老机构和一级综合性医院的标准建设,打造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医疗保障于一体的医养融合体系。目前,42名老年人在此入住,其中失能、失智、失独等亟需提供基本社会兜底服务老年人35人,自理7人。


  据秀屿区卫健局老龄健康股负责人吴国强介绍,国德养老服务集团还将把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东峤镇、埭头镇、平海镇、南日镇4个敬老院,辐射乡村养老服务。


  该区还积极构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以东庄镇厝头村幸福院为试点,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文化、家政、餐饮等公益服务,并落实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推动盛兴医院及东庄镇、东峤镇、埭头镇和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去年12月初,该区在东庄镇厝头村启动全国第二批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积极推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老年人心理健康是重要的民生项目。”秀屿区卫健局主任科员翁建聪说,该区以调查摸底老人心理状况、提出认知与心理健康促进建议、采取心理健康宣教和社区活动等干预措施为三大抓手,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引导老年人葆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构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服务体系。


  此外,该区还做好老年人的物质保障,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每年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为7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老年人敬老卡,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90岁至99岁老人每月发放100元高龄补贴,为百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300元的长寿营养补贴。每年开展敬老月百岁老人和特困老人慰问。近3年来,90岁至99岁高龄补贴和百岁及以上长寿营养补贴共发放1100多万元,投入85.316万元为老年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慰问百岁和特困老人共97.2万元,大大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来源:湄洲日报 记者:傅梅香 通讯员:吴志军 谢月 文/图 编辑: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