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汤越强提出的将农村医保改为储蓄型模式的建议,旨在解决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中的痛点,如缴费压力、资金可持续性和使用效率等问题。以下是对这一建议的深入分析与建议:


   一、现行农村医保的挑战


  缴费压力:农民需每年缴纳固定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构成负担。


  报销限制: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难以覆盖重大疾病费用。


  资金池压力:老龄化加剧导致医疗支出攀升,财政补贴依赖性高。


  互助性弱化:部分农民因预期回报低而断缴,影响风险共担机制。


   二、储蓄型医保的核心设计


  汤越强建议的储蓄型模式可能包含以下要素:


  个人医疗账户:农民及家庭定期储蓄,政府匹配补贴或税收优惠。


  余额累积与继承:未使用资金可逐年累积,允许家庭成员继承。


  大病保险补充:配套商业或社会大病保险,应对高额医疗支出。


  精准补贴机制:针对贫困家庭提高补贴比例,确保公平性。


   三、储蓄型医保的潜在优势


  提升个人责任意识:强化健康管理,减少过度医疗消费。


  资金长期积累:应对老龄化医疗需求,增强未来抗风险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报销流程中的资金滥用和管理成本。


  财政可持续性:降低政府长期补贴压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


   四、实施储蓄型医保的挑战


  低收入群体覆盖难题:储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保障缺口。


  大病风险仍需统筹:需依赖补充保险,制度复杂性增加。


  资金保值增值压力:需专业投资管理以避免通胀侵蚀。


  互助性削弱:个人账户可能减少风险共济功能,影响公平。


   五、国际经验借鉴:以新加坡为例


  新加坡的MediSave账户(医疗储蓄计划)是储蓄型医保的典型:


  强制储蓄:工资的一定比例存入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医疗费用。


  政府补贴:低收入者获得额外补助,确保基本覆盖。


  多层次体系:搭配MediShield(大病保险)和MediFund(社会救助)。


  成效与争议: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但低收入者仍需依赖政府兜底。


   六、政策优化建议


  采用“统账结合”模式:


  个人储蓄账户:用于日常医疗支出,资金可累积继承。


  社会统筹基金:保留部分资金用于大病报销和低收入救助。


  分层补贴机制:


  对贫困家庭提高储蓄补贴比例,甚至全额代缴。


  对高收入群体设定储蓄上限,避免过度累积。


  强化大病保障:


  强制参保大病补充保险,保费可从统筹基金或个人账户划拨。


  探索省级或国家级大病风险调剂金。


  资金管理与增值:


  委托专业机构(如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设定保底收益率。


  允许账户资金用于预防性医疗(如体检、疫苗接种)。


  配套措施完善:


  加强农民金融与健康教育,提升储蓄和健康管理意识。


  打通城乡医保衔接,允许农民工账户资金跨区域使用。


  试点先行与动态调整: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先行试点。


  根据试点效果调整储蓄比例、补贴政策等参数。


  


  储蓄型医保改革需平衡个人责任与社会共济,避免“一刀切”。通过“统账结合+精准补贴+大病统筹”的混合模式,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可能更有效提升医保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同时,需警惕储蓄型模式可能加剧的医疗资源分层问题,确保低收入群体和慢性病患者的托底保障。政策设计应兼顾激励相容与社会公平,最终实现“人人可负担、风险可共担”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