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杨浦区医疗保险事务中心了解到,上海兴望康复医疗中心获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成为上海首批、杨浦首家以康复中心形式纳保的医疗机构。


  “手术不是终点,康复才是开始。”作为运动损伤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康复治疗是恢复人体功能不可缺少的手段。近年来,运动康复需求快速扩张,成为康复产业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进入这一赛道。


  走进临青路上的兴望康复医疗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分为物理治疗区、作业治疗区、中医治疗区、理疗区等,并设有虚拟情景互动康复训练系统、智能化辅助康复器械等多款先进康复设备。


  今年45岁的高先生,正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开展力量训练。他是一名足球爱好者,因在赛场上反复脚踝扭伤前来就诊。经过详尽的查体和康复评定后,高先生被确诊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多次扭伤后没有进行积极康复,是造成频繁受伤的根本原因。”医生建议他进行为期8周的康复治疗。在此期间,除了对脚踝进行消炎消肿,高先生坚持每周2次来这里开展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走跑跳等基础功能训练以及针对足球运动的简单专项训练。“一个半月后,积极康复的我得以提前‘复出’,在‘贴扎’的保护下攻入了受伤半年来的第一粒进球。”高先生说。


  正式开通医保结算后,该中心医保报销比例与一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一致。据估算,高先生此前的治疗费用约每月4800元,纳入医保后,治疗费用约每月2000元,可少支出2800元。“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如今我们运动疗法、偏瘫肢体训练、作业疗法等康复治疗项目都纳入了医保支付,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对康复的基本需求。”新望(上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榕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康复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年来,为支持康复医疗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新望(上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选择从医疗设备领域切入运动康复赛道,既有对行业前景的看好,也得益于杨浦的营商环境和丰富的医疗资源。


  “康复中心此前没有纳保先例,作为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在申办企业和申请纳保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波折,市、区两级医保部门前来调研,给了我们十分详细的指导,并为此增设了新的纳保序列,最终为我们打通了纳保渠道。”陆榕介绍,目前中心依托杨浦区中心医院医联体,与三级医院康复专家团队深入合作,主要针对运动及骨关节损伤、慢性疼痛、脊柱侧弯、脑血管疾病、产后功能障碍等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同时,还开设有医学普拉提等特色项目。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约为5亿人。而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在10%—20%,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不过,运动康复产业在起飞的同时,也面临着需要正视的行业痛点。比如运动康复师缺口较大,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目前具有康复治疗师技术资格的约3.6万人,康复师密度仅为0.026‰,专业人才的匮乏是限制我国运动康复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为此,上海兴望康复医疗中心与上海健康医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双方共建“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中心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将借助学院力量,储备人才,推动自身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


  “未来,医疗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关注人的全面健康,而在康复治疗中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与勇气,克服困难。”陆榕表示,下一步希望能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康复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康复体验,降低康复费用,并进而推动整个康复事业的发展。